“糖果效應”與長期主義
立刻吃掉一顆棉花糖,還是延遲滿足得到更多棉花糖?
斯坦福大學心理學教授沃爾特·米歇爾曾經在一所幼兒園里做過一個實驗:
找來幾十個孩子,讓每個孩子待在一個小房間里,房間里只有一張桌子和一把椅子,桌子上放了一塊棉花糖。
研究人員告訴孩子:
“如果實在忍不住想吃桌子上的糖,就可以按響桌子上的鈴;但如果能夠等他回來以后再吃,就會得到另一顆棉花糖作為獎勵。”
實驗結束后,發現大多孩子堅持不到三分鐘就放棄了,有一部分孩子甚至沒按鈴就直接把糖吃掉了。
只有極少數的孩子,堅持到研究人員回來,獲得了另一顆棉花糖的獎勵。
在后來的跟蹤調查中發現,能夠延遲滿足等待的那部分孩子,無論是在學業還是職場上,大多都很成功。
這就是著名的“糖果效應”,也稱“延遲滿足效應”。
想要收獲更多,就要具備長遠眼光,不因眼前利益而放棄前面更廣闊的森林。
《延遲滿足》一書中寫道:“在任何一個領域里有所成就的人,都是長期主義者,因為他們敢進窄門,愿走遠路。”
一個思維陷阱:一味推崇延遲滿足
延遲滿足比即時滿足更高級嗎?
與延遲滿足相對的概念是即時滿足或及時行樂,這兩種理念都有著各自的擁躉。
實際上,及時行樂和延遲滿足并不矛盾。讓我們產生誤解的,是被曲解和污名化了的“及時行樂”。在消費主義浸染下,我們不自覺地把及時行樂等同于即時滿足物質欲望或是感官刺激,并將其視為實現長遠目標道路上的絆腳石。
古希臘兩個著名的哲學流派,伊壁鳩魯派和斯多葛派為我們提供了進一步探究及時行樂與延遲滿足之間辯證關系的窗口。
斯多葛主義被稱為“幸福主義”,倡導自我控制,反對沉溺于感官享受,認為幸福是通過大量的犧牲獲得的。
與之相對的伊壁鳩魯派提倡“快樂主義”,認為人生的目的就是追求快樂。但同樣強調人們應當謹慎地選擇快樂。認為:“我們所謂的快樂是指身體無病痛,靈魂無攪擾,而不是通宵達旦的狂飲和尋歡作樂,也不是性愛,更不是在豪華的餐桌上享用山珍海味,滿足口腹之欲的所謂快樂生活;快樂是一種清醒的理性。”
正確的及時行樂,是活在當下、珍惜眼前,以正向的心態做事做人,而并非不計后果地放縱自我。
米歇爾教授在書中指出,“即時滿足”是我們的本能,“延遲滿足”則需要我們違抗自己的本能,調動大腦中最為復雜的“冷靜系統”對當前的沖動進行理性的反思與規劃,而這也正是自控力的根本來源。
人類的意志力雖然有強大的力量,但是就如同琴弦,繃得太緊,拉得太長,則會完全失去彈性。
一味推崇延遲滿足,不僅會產生逆反心理,讓時間成本沉沒,還可能導致在過程中感到挫敗、變得越來越優柔寡斷、更加貪婪和難以抵擋畫餅的誘惑。
活出更有掌控感的人生
延遲滿足和即時滿足可以兩者兼得嗎?
那到底是等枝頭掛滿碩果,再享受收獲的喜悅;還是在蓓蕾初綻時,就趕緊摘下一飽眼福?
不做選擇的成年人可以兩者兼得嗎?
1. 打破自律神話,明確內在動機
盡管我們經常將延遲滿足和自律掛鉤,但是研究發現,自我控制以及由此帶來的所有好處,可能與抑制沖動完全無關。與想象中不同,掌握著“自律”話語權的人們談到自己的好習慣時用的并不是堅持、忍受這些詞匯。相反,他們更樂意用享受來解釋自己的十年如一日。
從外觀到內視,從改變的被動實施者到主動創造者,轉換角度也許會幫我們打開高質量快樂的大門。
2. 正確認識痛苦
對于大部分人而言,令人欣喜的結果固然重要,但若失去了親身參與的過程,那么對于結果的體驗也會大打折扣。延遲滿足不可避免會帶來痛苦,但是痛苦自有其存在的價值。快樂和痛苦是一對雙生花,正是曠日持久的參與和堅持不懈的付出,才使得快樂的感覺更加深刻而持久。
3.正視自己的欲望
快樂不是一件一勞永逸的事,愉悅的感覺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消退,我們對幸福的定義也在不斷更新之中,因此我們一生都在追逐快樂和幸福的路上。
在這條一眼望不到頭的道路上奔走,有時候難免會需要世俗的、可以立即滿足我們的快樂作為慰藉,這時候也不必過于苛責和壓抑自己的欲望。
誰說享受當下的快樂不會成為我們重新出發的動力呢?
©人民論壇新媒體出品
主管單位:中國反腐敗司法研究中心
主辦單位:企業廉潔合規研究基地
學術支持:湘潭大學紀檢監察研究院
技術支持:湖南紅網新媒科技發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