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銀行業在不良資產處置領域動作頻繁,多家銀行相繼掛牌轉讓信用卡不良資產,引發市場廣泛關注。據銀行業信貸資產登記流轉中心(銀登中心)官網顯示,自2025年1月以來,包括華夏銀行、交通銀行、平安銀行、民生銀行、浦發銀行等在內的多家銀行密集發布公告,掛牌轉讓的信用卡透支不良資產包總規模已超過255億元。
其中,民生銀行信用卡中心于3月3日上線了2025年首批個人不良貸款轉讓項目,涉及5個資產包,均為信用卡透支不良債權,未償本息總額合計超過6億元。此外,北京銀行信用卡中心也發布了2024年第2期個人不良貸款(信用卡透支)轉讓項目,債權金額共計1.60億元。而浦發銀行早在1月就率先發布了1-5期信用卡不良貸款轉讓招商公告,這些不良資產包合計金額約66.2億元,轉讓折扣低至0.5折左右。
近年來,信用卡業務的快速擴張在為銀行帶來豐厚收益的同時,也積累了較高的風險。根據中國人民銀行發布的《2024年支付體系運行總體情況》,截至2024年末,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償信貸總額達到1239.64億元,同比增長26.31%,占信用卡應償信貸余額的1.43%,較上年末上升0.3個百分點。這一指標自2024年第一季度突破千億元大關后,已連續四個季度維持高位,并創下年度新高。
以民生銀行為例,2025年該行計劃通過公開競價方式批量轉讓高達60.28億元的信用卡不良債權。這一舉措反映出銀行信用卡業務面臨的資產質量壓力正在加劇。不良資產的增加不僅侵蝕了銀行的利潤空間,還對資本充足率等關鍵指標造成負面影響,迫使銀行加快不良資產的處置步伐。
2022年,銀保監會發布了《關于進一步促進信用卡業務規范健康發展的通知》,對信用卡業務的合規經營提出了更高要求。監管機構對銀行資產質量的關注度持續提升,要求銀行加強風險管理,及時處置不良資產,以防范系統性金融風險的發生。在此背景下,銀行通過批量轉讓信用卡不良資產,不僅可以有效降低不良貸款率,還能滿足監管要求,確保業務的穩健發展。
信用卡透支不良資產具有戶均欠款低、戶數多的特點。以往,銀行主要通過委外催收和自行催收的方式處理此類不良資產,但這種方式常常引發投訴和合規問題。隨著債務人還款能力的下降以及法律程序的復雜性增加,銀行在催收過程中面臨的成本和風險也在不斷上升。通過將不良資產批量轉讓給專業的資產管理機構,銀行可以借助其在催收、處置等方面的資源和經驗,提高不良資產的回收效率,同時降低自身的催收成本和風險。
業內人士指出,隨著監管政策的趨嚴和市場競爭的加劇,未來銀行業在不良資產處置方面的動作或將更加頻繁,信用卡不良資產的轉讓市場也有望進一步擴大。
來源: 金融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