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李鬼”頻現,券商、基金公司多措并舉強化防范與打擊力度,這已然是投資者打開公司APP、官網、微信公眾號時能常見的內容。財聯社記者獲悉,就在近日,部分證監局陸續再度向券商下發通知,要求券商要采取有效措施積極應對假冒公司或公司員工從事非法證券活動的情況。
部分證監局稱,近期,與券商相關的投訴數量顯著上升,特別是自2024年10月(受“9·24行情”影響,以及權益市場復蘇)以來,投訴主要集中在不法分子冒充證券公司或其員工進行詐騙活動。記者采訪了解到,近期案例顯示,此類詐騙已形成標準化鏈條,重點針對新股民及老年群體。相關行為不僅侵害了投資者的合法權益,也給公司聲譽造成不良影響。基于此,監管明確提出了三點要求:
一是高度重視,充分認識非法證券活動的危害性,時刻站穩人民立場,增強責任感,完善防范打擊非法證券活動的制度機制并強化執行,避免相關詐騙行為給公司和行業聲譽造成不良影響。
二是加強日常監測處理,如發現相關假冒行為,應立即通過國家反詐中心APP舉報,自行或協助受害人向公安機關報案,通過公司官網、證券交易APP或短信等方式發布相關風險提示,做到監測及時,應對有效。
三是強化投資者教育,以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和途徑加強投資者防詐意識教育,在公司官方網站發布操作指引,引導提醒投資者通過正規渠道進行證券開戶和交易,幫助社會公眾增強風險意識和提升防范能力。
圖為關于警惕不法分子假冒粵開證券名義進行詐騙的聲明。
打擊非法證券活動以及引導券商乃至基金期貨等其他機構采取有關行動,是監管長期以來的工作內容,屬于常態化的范疇。整體來看,證券基金業機構基本有相關發文。
從券商角度來看,財聯社記者通過翻閱券商各類公開信息渠道以及與業內人士的交流,今年以來就有70多家券商發布了與“不法分子冒充證券公司或其員工實施詐騙活動”相關的信息,僅3月24日至3月25日兩天內,就有粵開證券、信達證券、華鑫證券、國盛證券、華金證券、國都證券等6家券商發文。
基金公司方面,博遠基金、長盛基金、中信保誠基金、銀河基金、泰康基金等基金公司近幾日也發布了不法分子冒用公司名義進行網絡詐騙事宜的嚴正聲明。可參考《10多家公募密集發布防詐騙提示公告,業內給投資者三大防范建議》報道。
圖為博遠基金發布防范不法分子冒用公司名義進行詐騙的風險提示。
一般而言,券商、基金公司“打假”主要采取的動作有如下幾項:對于發現的假冒公司、員工開展非法證券活動事項,機構對符合報案條件的具體事項,以公司名義向公司所在地公安機關報案。機構通過公司官網、投資者教育基地(券商)、官方軟件等渠道發布風險提示公告,澄清事實并進行聲明。
為何券商“打假”速度如此之快、發文如此之密?業內人士感慨,主要在于詐騙手段的快速迭代。比如AI技術的普及讓非法薦股、假冒APP這些騙局變得更加隱蔽和高效。比如,不法分子可以用AI生成仿冒券商分析師的虛擬人,偽造“實時解盤”視頻,甚至通過自然語言處理技術實時替換敏感詞,繞開平臺審核。更夸張的是,他們還能利用大數據分析投資者的行為偏好,比如是不是喜歡追“妖股”或者關注“內幕消息”,然后精準地推送欺詐內容。
業內人士談到,這種技術手段的升級,讓詐騙從過去那種“廣撒網”的粗放模式,變成了“精準打擊”的高效模式。普通投資者面對這些高度逼真的內容,幾乎很難分辨真假,甚至一些經驗豐富的投資者也可能掉以輕心。
在上述情況下,券商只能主動出擊,通過發布公告提醒投資者注意風險。這種方式雖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但至少能在一定程度上減少受害者的數量,同時向市場傳遞一種“我們在努力保護投資者”的信號。不過隨著技術進步,綜合記者采訪,當前券商圍繞技術攔截、全渠道監測、溯源打擊等維度,形成了一套立體化反詐體系。
三類案例通報,“薦股”式詐騙在列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保持對非法金融活動的高壓嚴打態勢。2月初,中國證監會主席吳清在《求是》雜志發表署名文章指出,整治非法薦股等亂象,堅決打擊誤導投資者、侵害投資者財產安全的違規行為。記者獲取到某地方證監局在業內通報的三類不法分子冒充券商或其員工實施詐騙活動類型。
案例1:虛假營銷誘導投資。不法分子冒充轄區某證券公司從業人員,謊稱能利用該證券公司內部交易席位,以購買大宗交易折價股票或能提高新股申購的中簽率為由,誘導投資者轉賬匯款,騙取陸某40萬元。
案例2:仿冒交易系統詐騙。不法分子偽造轄區某證券公司官網鏈接,模仿其交易軟件風格搭建虛假交易軟件,實施資金盤詐騙,后限制被害人提現,造成某投資者損失8.9萬元。
案例3:非法薦股收費。不法分子假冒轄區某證券公司員工,騙取投資者信任,假借投顧服務名義,以高額回報為誘餌,騙取薦股費、會員費等費用,造成徐某損失30余萬元。
通常來看,“李鬼”機構、不法分子通過網絡公開信息或其他非法渠道獲取證券公司員工姓名及照片,以證券公司“經濟學家”“薦股老師”“客服”等名義在互聯網平臺聯系投資者,通過承諾“保本高收益”“內幕消息”“原始股購買資格”等話術,誘導加入虛假交流群。隨后不法分子偽造員工證件甚至虛假協議,在獲取投資者信任后,誘騙投資者在假冒APP、假冒網頁或直接向第三方或個人銀行賬戶轉入資金進行“投資”或繳納“軟件使用費”“保證金”,隨后以賬戶異常、需補款等理由進一步騙取資金。
除了典型的電信詐騙手段外,不法分子還猖狂地進行線下活動。記者從廣發證券了解到,曾有不法分子在個別城市,假借“廣發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名義舉辦線下見面活動,吸引了不明真相的投資者參加。不法分子還曾以廣發證券周年慶名義給不特定的投資者寄送小禮品和宣傳折頁,誘導掃描二維碼下載來路不明的假冒軟件。
不少投保的從業人員以及財富端人士告訴記者,其中假冒APP是另一個讓券商頭疼的問題。這些假冒的APP在外觀上與正版產品幾乎難以區分,它們的圖標、名稱,乃至開戶流程都高度雷同。比如,一些投資者在看到財經博主、大V的推薦后,下載了仿冒的券商APP,結果出現損失。又或是,這些假APP甚至會捏造“機構一級賬戶席位”這樣的虛假信息,聲稱能夠幫助投資者優先購入“漲停股”。然而,實際上資金并未轉入合法的第三方存管銀行賬戶,而是直接落入了不法分子的錢包。
值得一提的是,很多假冒APP和非法薦股行為是通過社交媒體、短視頻平臺傳播的。例如,一些不法之徒會在抖音、小紅書等平臺上利用諧音詞或在評論區互相吹捧的手法,誘使投資者私下聯系,隨后推送含有欺詐性質的內容。
不僅如此,話術與心理操控也是常見套路。比如高收益承諾,不法分子以“每日牛股”“短線收益率10%~30%”為噱頭,承諾虧損全額理賠,利用投資者追逐牛市行情的心理降低戒備,這主要對于新股民及老年群體比較受用。
受訪人士直言,這種行為對券商的傷害是雙重的:一方面,投資者在遭遇虛假平臺虧損后,常常錯誤地將責任歸咎于券商,這直接損害了券商的品牌信譽;另一方面,假冒APP的泛濫也擾亂了市場秩序,使得正規券商的業務拓展面臨更多挑戰。為了維護自身聲譽,券商不得不頻繁發布打假公告,以提醒投資者如何鑒別真偽。
更讓人無奈的是,有受訪人士告訴談到,即使投資者意識到被騙,維權的難度也非常高。根據記者采訪的維權律師的分析,這類案件的責任主體往往難以明確,因為不法分子經常利用虛假身份注冊應用程序和社交賬號,服務器可能位于國外,資金流動也經過多層偽裝。投資者不僅需要承擔高昂的律師費用和調查費用,還必須面對案件偵查周期漫長、資金回收率低的困境。
券商多措并舉“打假”
作為連接資本市場和投資者的重要橋梁,券商在投資者教育和權益保護工作中承擔著不可替代的責任。每攔截一次詐騙,就可能挽救一個家庭,這樣的比喻并不為過。聚焦券商內部,對于“打假”工作,一般是合規部門、法務部門、辦公室(董辦)、財富委(部門)、客訴部門等牽頭參與配合,投教團隊全程支持,提供多元活動的支撐。
廣發證券就告訴記者,券商方面,在中證協指導下持續開展防范非法證券活動的宣傳教育工作。聚焦非法集資、非法薦股、假冒仿冒證券經營機構及從業人員等案件高發領域,結合具體案例,深入揭示欺騙手法。
券商加緊“打假”舉措的創新。以華福證券為例,公司國家級投教基地積極與司法部門、公安部門加強聯動,聯合開展進商圈、進學校、進社區、進企業等活動。其中,公司還在創意制作、宣傳效果上下功夫,多次被公安部刑偵號、國家反詐中心轉載。記者注意到,公司發布的視頻作品包括了《包租婆的愛情買賣》《女神的甜蜜“詐彈”》《當防非遇見泉州的美》《“非”跑不可》等。
申萬宏源證券方面,公司針對近年來頻發的假冒證券基金經營機構詐騙行為,工作小組牽頭明確了假冒公司或員工名義對投資者進行詐騙等相關事件的應對機制及各個部門職責,建立非法證券活動信息監測處理機構主動監測涉及公司的非法證券活動信息,持續關注公司總部及分支機構所在地的非法證券活動信息,常態化巡查、及時處理非法證券活動信息。
記者了解到,申萬宏源證券在日常監測和投訴處理中,發現多起利用公司或公司員工信息從事詐騙、敲詐勒索等非法證券活動的線索。2024年,20余起投資者通過95523熱線反映非法證券金融活動及假冒公司名義詐騙投資者的案件使得客服中心成為“防非打非”工作第一前線,通過客服人員收集線索及向客戶及時澄清,公司推動報警立案10余起。2025年以來,公司運用輿情監控系統和其他技術手段24小時開展損害公司商譽等輿情監測,每日平均監測數據量超6000條,覆蓋媒體數量900多家。
有受訪人士告訴記者,公司通過快速打假,實際上是在向市場傳遞一種信號:我們不會讓這些不法行為輕易得逞。因此在這個現象背后,假冒APP和非法薦股行為的泛濫,不僅讓投資者蒙受損失,其實還讓整個市場的信任體系受到沖擊,這是惡性循環。
投資者如何可以避免上當受騙?
投資者如何防范?記者注意到,長江證券在官網提出了“一看、二問、三穩”的方案論。整體來看,投資決策三步法包括:
第一步:看產品。合法性:產品是否合規?是否存在“高收益”“保本”等不合規宣傳?真實性:是否有實體項目支撐?能否產生實際價值?
第二步:問自己。信息掌握:是否全面了解項目/產品的真實信息?是否熟悉相關行業的歷史、現狀及未來趨勢?風險能力:自身是否有足夠的風險承受能力應對潛在虧損?
第三步:穩定情緒。理性分析:明確投資目標,選擇匹配自身需求的產品類型。警惕誤導:勿輕信“大V”或“專家”言論,審慎對待廣告宣傳,避免沖動投資。
業內人士向記者提供了三大防范建議,一是核實身份與渠道。通過機構官網、中證協官網查詢從業人員信息,僅從官方應用市場或網站下載交易軟件,拒絕點擊陌生鏈接或掃描非正規二維碼。
二是警惕異常承諾。任何承諾保本保收益、提供“內部通道”的行為均屬違規,正規券商不會通過個人賬戶收取費用或要求轉賬。
三是留存證據并及時報案:如遇可疑情況,立即通過券商、基金官方客服核實;若已遭受損失,保留聊天記錄、轉賬憑證等證據并向公安機關報案。
更多防非信息可關注,中國證監會非法證券期貨風險警示專欄:中證協防非專欄(包括投資者風險提示、非法仿冒機構信息公示、合法證券機構名錄、防非動態與案例)。
來源:財聯社
記者:林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