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中國信達、中國華融先后公布2023年上半年業績,員工薪酬支出情況也相應出爐。其中,中國華融員工規模大幅縮編,薪酬支出同比去年下降25%,而中國信達薪酬水平穩步上漲,雙方差距十分明顯。
收入差距越來越大
中國華融年報營業支出這一部分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員工薪酬支出總額僅為7個億,相比去年同期下降25%。按照年報公布的4061名員工計算,華融上半年每月為每位員工支付的薪酬為2.87萬元,但這并不是實際到手工資,還包含了是社會保險費、設定提存計劃、退休職工福利、住房公積金 、工會經費和職工教育經費等,這些統統算在公司的對員工的薪酬支出里。
自2019年之后華融員工薪酬支出逐年下降。也因為這部分支出變少,華融整體的營業支出也變少。而在2022年,華融平均員工年薪35萬,其中,工資獎金補貼24.74萬,平均到每個月2萬出頭。這個收入相比2015年,每月下降了7000元左右。
反觀中國信達,上半年其員工薪酬支付共計30.45億,同比上漲13%。以1.4萬員工規模來計算,每月為每位員工支出的薪酬為3.7萬元,穩步的小幅的上漲。
但華融與信達員工收入差距也就此拉開,每人每月相差近萬元。
華融解釋稱,其薪酬管理與公司戰略等相結合,以經營業績為依據,統籌兼顧外部競爭和內部公平性,強化員工薪酬與績效的表現的相關性。此外,其不斷完善經營績效考核體系,強化以經營貢獻為導向的激勵約束機制,按照收益與風險匹配、長期與短期激勵協調一致的原則,建立健全具有市場競爭力的、與業績相匹配且兼顧內部公平的薪酬管理體系。
信達的薪酬政策表述與華融相差不大,但多了一句:建立健全薪酬分配遞延支付和追索扣回機制。
單人盈利能力差距拉開
員工工資一般與企業經營掛鉤。對比這兩家全國性AMC的經營數據發現,華融在主業上數據要比信達漂亮很多。
從不良資產營收和利潤上看,信達上半年營收總額為343億,其中不良資產經營即主業的營收為189.5億,稅前利潤為20.2億。中國華融上半年營收總額為356億,其中不良資產經營收入為326.7億,比去年增加133.9%,稅前利潤為41.8億,比去年增加了127.7%。也有業內人士指出,每家公司的不良資產經營所涵蓋的業務范圍或有差別,單純比較數據有失偏頗。
但從不良資產主業占比上看,信達主業收入與占比55.6%,華融占比91%,信達主業利潤貢獻占比37.8%,華融占比88.6%。
與華融不良資產主業利潤增加對應的卻是員工數量的銳減,截至6月30日,華融員工數量相比去年年底的7579人收縮了46%,僅為4061人。而信達則有1.4萬名員工,與去年持平。
四大AMC薪酬水平或更加市場化
員工薪酬水平的變化或與不良資產行業機構未來發展有關。
四大AMC是央企金融機構,從出生那一刻起,就由財政部埋單,盈利或虧損都是國家的,行事風格還是老國企的一套。但在不良資產行業逐漸開放,市場化程度越來越高的情況下,四大AMC必將受到沖擊。
華融這些年經歷了數輪的“財務大洗澡”,年年計提資產與信用減值,從財報數據上看是年年虧損。其之所以用利潤去覆蓋虧損,就是要早日輕裝上陣。而信達、長城資產、東方資產的風險資產還趴在賬面上,只能說包袱沉重。
但在不良資產行業逐漸開放,市場化程度越來越高的情況下,四大AMC必將受到沖擊,只是華融此前步子邁的太大,先一步出險,先一步改革罷了。所以華融的薪酬水平或先一步回歸合理區間。
來源:新浪財經頭條
主管單位:中國反腐敗司法研究中心
主辦單位:企業廉潔合規研究基地
學術支持:湘潭大學紀檢監察研究院
技術支持:湖南紅網新媒科技發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