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2日晚間,“醫美面膜第一股”敷爾佳披露上市后首份三季報。財報顯示,敷爾佳披露三季度報告,前三季度公司實現營業收入13.39億元,同比增長1.8%;實現歸母凈利潤5.36億元,同比下降17.33%。其中,第三季凈利潤1.83億元,同比下降37.26%。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業績增速下滑,但公司銷售費用仍處于上升通道。前三季度,敷爾佳的銷售費用分別為8712.59萬元、1.34億元和1.35億元,同比增幅均在17%以上。
公開資料顯示,敷爾佳成立于2017年,在售產品覆蓋醫療器械類敷料產品和功能性護膚品,主打敷料和貼、膜類產品,并推出了水、精華及乳液、噴霧、凍干粉等其他形態產品。
“重營銷輕研發”一直是敷爾佳被業內詬病質疑的“頑疾”。2020年至2022年,敷爾佳研發費用率為0.09%、0.32%、0.87%,遠低于同行業可比公司均值。截至2022年底,公司研發人員8人,僅占員工總數1.67%。銷售費用中,2020年至2022年宣傳推廣及服務費用占銷售費用的大頭,分別是87.80%、89.26%、90.63%。
2023上半年,敷爾佳銷售費用為2.21億元,同比增長19.69%。對銷售費用的增長,敷爾佳方面解釋為,主要因公司報告期內加大宣傳推廣力度,增加宣傳推廣費投入所致。
此外,敷爾佳毛利率過高,產品成本低也引起輿論關注。“成名”之前,其“醫美面膜”的定位一度受到眾多年輕女性追捧。旗下產品醫用透明質酸鈉修復貼,宣傳“核心成分透明質酸鈉,適用于輕中度痤瘡、促進創面愈合與皮膚修復”等,經過李佳琦直播間帶貨后快速“走紅”。但招股書顯示,2020年至2022年,公司綜合毛利率分別為76.47%、81.95%及 83.07%,均保持在較高水平。
敷爾佳回復問詢函時也曾提到,2020年至2021年1至2月份,向哈三聯采購敷料單價分別為9.12元/瓶和9.8元/瓶,采購面膜單價為10.17元/盒和9.99元/盒,詞條“148一盒的敷爾佳面膜成本僅10元”一度登上微博熱搜。
近段時間以來,美妝行業線上流量成本激增,“重營銷輕研發”的流量增長模式明顯陷入困境。同時,統計局數據顯示,今年第三季度國內化妝品零售額增速明顯放緩,7至9月化妝品零售額總計894億元,同比增幅僅4%。
“線上渠道競爭激烈、流量成本高漲,短期內依賴流量推廣變現的‘網紅’美妝品牌將越來越難。”業內人士表示,美妝品牌加大營銷投入時,需進一步考慮投入有效性和回報率。“一旦保持一定銷售優勢后,應該及時加大研發力度,否則這種‘燒錢’模式很難為繼下去。”
敷爾佳內部管理層近日也變動不斷。9月13日,公司發布公告稱,收到董事會秘書沈曉溪的辭職報告,辭職原因為個人職業規劃,同時沈曉溪不再擔任公司及其下屬子公司任何職務。
來源:北京日報客戶端
主管單位:中國反腐敗司法研究中心
主辦單位:企業廉潔合規研究基地
學術支持:湘潭大學紀檢監察研究院
技術支持:湖南紅網新媒科技發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