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行業強監管持續加碼和相關信托資產質量惡化等多重因素疊加影響,上市公司購買的信托理財產品頻頻“爆雷”。據Wind數據顯示,去年以來,至少有26家A股上市公司信托理財產品到期無法兌付,涉及金額近20億元。對此,業內專家建議,上市公司需要制定合理的現金預算,進行高效的資金運作,切實加強風險管理和提升數字化水平。
1月19日晚間,英洛華發布《關于全資子公司購買信托理財產品相關事項的進展公告》。公告稱,2023年1月18日,公司全資子公司聯宜電機與國通信托簽署信托合同,以閑置自有資金1.2億元向國通信托認購了“國通信托·天瑜四號單一資金信托”,期限為12個月,預期年化收益率為5.35%。但到了該理財產品到期日即2014年1月17日,聯宜電機僅收回436.92萬元;同時,其余款項的收回存在不確定性,可能存在無法按期兌付、無法全額兌付的風險。英洛華稱,該信托產品存在本息不能全部兌付的風險,將對公司2023年度利潤產生不利影響,具體情況以年度審計結果為準。
據不完全統計,去年以來,合計有26家A股上市公司信托理財產品到期無法兌付,涉及金額近20億元,牽涉國通信托、外貿信托、中融信托、五礦信托、云南信托等5家受托信托公司。業內專家就此指出,多家A股上市公司踩雷信托產品,一方面,與監管約束力加大等使得信托產品風險不斷暴露有關;另一方面,與融資方信用下沉、信托資產質量逐步惡化密不可分。在用益信托資深研究員帥國讓看來,A股上市公司購買的信托產品出現風險,不僅會影響上市公司資金的流動性,而且對公司聲譽也有不利影響。
也有分析人士認為,上市公司“踩雷”信托理財產品,除了外界經濟大環境等因素外,最主要的還是不少上市公司熱衷信托理財,而自身又缺乏相關投研能力有關。Wind數據顯示,以認購日期作為統計標準,去年以來已有超50家A股上市公司購買信托理財產品,合計認購金額近150億元。其中,海信家電、鹽湖股份、迪阿股份認購信托金額位居前三甲,分別約為34.3億元、24.2億元、12.9億元。
“從現金管理手段來看,信托理財的收益一般會更高,穩定性也不錯,因此成為很多上市公司理財的選擇方式。”中國市場學會金融委員付立春表示,如果上市公司投入較多而產品出現兌付等問題,則會對公司后續投資、經營現金流產生影響,同時還會影響公司股價、投資者判斷以及后續監管等很多方面。
“上市公司需要制定合理的現金預算,進行高效的資金運作,加強風險管理和提升數字化水平。”用益信托研究員喻智表示,信托公司篩選私募機構,也應加強投資期間的風險管理,加強對底層投資私募基金的穿透監督,定期通過多種手段核查私募基金管理人的狀態是否正常等。
來源:經濟參考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