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湖南省政協副主席、省工商聯主席張健作為省生物醫藥及醫療器械產業鏈鏈長,帶隊到常德市、岳陽市,圍繞“省生物醫藥及醫療器械產業鏈發展”和“助力湖南建設國家戰略腹地和產業備份基地”課題,開展調研。
調研組一行深入園區和企業,詳細了解自主研發、市場銷售、發展規劃等情況。調研組指出,要堅持把科技創新作為產業發展的根本動力,通過打造人才聚集高地、強化資金資源要素保障、優化審評審批機制等舉措,大力支持企業開展高水平原始創新,以科技創新助推生物醫藥等產業高質量發展。
近年來,湖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重點產業發展,高規格成立以省領導擔任鏈長的重點產業鏈倍增計劃工作專班,組建發展基金,錨定“三高四新”美好藍圖,圍繞構建湖南“4×4”現代化產業體系,全力補短板、鍛長板、強基礎,推動13大產業鏈建設取得新成效。
從試點到全國范式的跨越
“鏈長制”于2017年最早出現在工程機械產業發達的湖南長沙。2018年4月,湘潭市出臺《關于推行“鏈長制”促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首次將政府高層領導與產業鏈發展深度綁定,開創中國產業治理新模式。
同年7月,湖南省制定省委、省政府領導同志聯系工業新興優勢產業鏈分工方案,由省領導直接聯系重點產業鏈,進一步強化這一機制的實施。
“鏈長制”的中心在于構建“鏈長+鏈主”的雙輪驅動機制。鏈長由省市級領導擔任,統籌政策、土地、資金等資源;鏈主則由行業龍頭企業擔任,主導技術創新和市場拓展。這種政府“有形之手”與市場“無形之手”的協同,使得各產業鏈上的湖南民企發展迅速。湖南知名民企三一重工在鏈長協調下,將120家供應商引入長沙經開區,本地配套率提升至65%,生產成本降低18%。
2021年,工信部在湖南召開現場會,向全國推廣“鏈長制”。
2024年,湖南設立產業鏈專班,由省領導擔任13條重點產業鏈鏈長。為推進重點產業倍增計劃,湖南開展“鏈長到一線”等活動,各條重點產業鏈的省級鏈長,每周不少于半天研究對口產業發展相關工作。省級鏈長頻繁走進園區、企業,深入一線問需,將解決問題落在實處,集中資源和力量打造一批新增長點。
聚鏈成群、梯度培育,做強存量、做優增量,構建協同發展的新生態,在全省上下形成共識。
目前,湖南形成“一鏈一策”的系統化推進機制,在補鏈、強鏈、延鏈上長袖善舞。
13條產業鏈的破局之路
新春時節,湖南13條產業鏈鏈長開展“新春第一訪”,下企業、進車間,聽建議、謀長策,鋪開新一年的產業鏈發展宏圖。
在長沙經開區的三一重工18號廠房,全球最先進的智能生產線正在運轉。這里不僅是“中國智造”的標桿,更是湖南“鏈長制”深度實踐的縮影。作為工程機械產業鏈鏈長,湖南省委書記沈曉明每周至少半天深入企業調研,協調解決芯片短缺、物流瓶頸等問題。在他的推動下,2024年,三一重工聯合中南大學,攻克3D打印關鍵技術,實現高端零部件國產化率提升至90%。
“工程機械之都”長沙,各鏈長深入企業一線,著力破解主機企業強、配套企業薄弱的產業痛點,專門出臺地方性法規,成為國內首創。在湘中老鋼城婁底,在各鏈長的支持下,一塊感光干膜的解析度做到7微米,相當于發絲直徑的十分之一。
目前,湖南累計培育出以民企為主體的5個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15個國家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數量均居全國前列。
信息顯示,湖南的“鏈長制”實踐呈現三大特征:首先是重點突破。湖南聚焦“4×4”現代化產業體系,選擇工程機械、軌道交通、航空航天等13條產業鏈重點突破,成為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增長點;其次是政策創新。湖南出臺先進制造業集群培育三年行動計劃,對鏈主企業給予研發費用加計扣除、用地指標傾斜等政策支持。再次是數字賦能。湖南建設“產業大腦”平臺,整合產業鏈供需數據。在長沙智能網聯汽車測試區,依托該平臺,比亞迪、百度等企業實現自動駕駛數據共享,測試效率提升40%。
這些舉措推動湖南產業集群加速崛起。2024年,湖南國家級先進制造業集群產值突破1.2萬億元,占全省GDP的28%;工程機械產業規模連續12年居全國首位,全球市場占有率達28%。
從“單點突破”到“全域聯動”
在岳陽城陵磯港,一艘艘滿載工程機械的貨輪正駛向東南亞。這是湖南“鏈長制”推動區域協同發展的生動場景。
作為長江經濟帶與粵港澳大灣區的連接點,湖南通過“鏈長制”打破行政壁壘,構建“長株潭核心區-環長株潭協同區-湘南湘西承接區”的三級產業梯度。
長株潭“智造三角”——長沙工程機械、株洲軌道交通、湘潭先進材料產業鏈的民企形成資源互補。2024年,中聯重科與中車株機聯合研發的智能礦山裝備,實現礦山開采無人化,訂單增長300%。
近年來,“有困難,找鏈長”在長沙已成為企業的“習慣動作”。目前,長沙形成了由市委書記、市長擔任總鏈長,明確一位市級領導聯系一條產業鏈的高規格“鏈長制”。從提出“鏈長制”至今,長沙市委、市政府圍繞企業遇到的多種困難,全力解決產業鏈條不完善、配套不健全等問題。
在湘南湘西承接區,依托“鏈長制”,永州民企打造了全國最大的皮具箱包產業集群,吸引廣州120家企業轉移,年產值突破200億元;郴州承接深圳電子信息產業轉移,形成PCB板產業集群,本地配套率達75%。
同時,湖南探索的“鏈長制”實現跨省協作,與湖北共建“長江中游汽車產業走廊”,吉利汽車在長沙、武漢兩地工廠實現零部件互供,物流成本降低15%;與廣東聯合推動“粵湘電子信息產業鏈”。
這種協同效應顯著提升湖南的產業競爭力。2024年,湖南承接產業轉移項目543個,到位資金4481億元,其中80%投向先進制造業。
產業鏈是產業的集合,產業是企業的集合。盡管成效顯著,湖南“鏈長制”仍面臨挑戰。部分產業鏈存在“低端鎖定”現象。同時,行政干預可能抑制市場活力,個別園區出現“為鏈長制而鏈長制”的形式主義傾向。
對此,湖南正探索破局路徑,設立產業創新基金,支持鏈主企業聯合高校攻關“卡脖子”技術;推行“鏈主負責制”,由鏈主企業主導制定產業鏈標準。三一重工牽頭制定的“工程機械智能工廠標準”,已成為行業標桿。
湖南“鏈長制”的創新實踐,不僅破解了民企產業升級的困局,更重塑了區域經濟的治理邏輯。這一制度的中心,在于通過政府與市場的深度協同,構建起產業生態的“熱帶雨林”。
來源:中華工商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