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國內新能源汽車市場的驟然降溫,國內動力電池廠商加快了產能出海的步伐。
4月13日,據彭博新聞社報道,中國動力電池制造商蜂巢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擬擴大在歐洲的產能規劃,或將建造多達五家電池工廠。
據彭博新聞社報道,蜂巢能源正在歐洲東部、北部和西部尋找建造工廠的合適地點,其中最大的規模將達到年產能20GWh。
蜂巢能源歐洲負責人Kai-Uwe Wollenhaupt在接受彭博社采訪時表示,該公司的目標是到2030年底在歐洲的產能至少達到50GWh。
去年9月,蜂巢能源公布了在德國建造電池包工廠以供應電動汽車的計劃,公司選擇了勃蘭登堡州,這也是特斯拉公司的超級工廠所在地。此外,蜂巢能源還計劃在德國薩爾州建造一座24GWh電芯工廠。
不僅如此,彭博社報道稱,蜂巢能源正在與幾家歐洲汽車制造商就電池供應協議進行談判。
蜂巢能源成立于2018年,其脫胎于長城汽車的動力電池部門,由長城汽車出資10億元注冊成立。根據中國動力電池創新聯盟4月12日發布的數據,今年3月,蜂巢能源的動力電池裝車量為0.43GWh,在國內廠商中排名第九。
目前,亞洲企業主導著歐洲的電池制造業。數據顯示,到2030年,歐洲約44%的電池規劃產能將來自亞洲公司。其中,中國電池巨頭寧德時代在德國圖爾根的電芯工廠今年年初已經投產,而其匈牙利德布勒森規劃產能50GWh的工廠也在推進中。
除了寧德時代,去年3月,國內動力電池企業億緯鋰能也宣布擬在匈牙利投資建廠。去年6月,國軒高科在德國哥廷根的基地揭牌,該基地規劃動力電池產能為20GWh,此外,國軒高科還計劃與歐洲電池制造商InoBat合作,在歐洲合資建設40GWh的電芯產能。去年7月,遠景科技集團與西班牙政府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在西班牙布局動力電池超級工廠等業務。
市場內冷外熱,產能轉移是戰略
可以看到,跟去年同期相比,受國補取消的影響,中國國內新能源汽車銷量增速驟然變緩,動力電池廠商普遍面臨著訂單的壓力。
乘聯會數據顯示,今年3月新能源乘用車批發銷量達到61.7萬輛,同比增長35.2%,環比增長24.5%;零售銷量54.3萬輛,同比增長21.9%,環比增長23.6%,滲透率達到34.2%。1—3月新能源乘用車國內零售銷量達到131.3萬輛,同比增長22.4%。而去年全年,國內新能源乘用車的零售、批發銷量同比增速都超過了90%。
在此背景下,近段時間以來國內動力電池廠商開工率普遍低迷。隆眾資訊鋰電池分析師路天麗表示,據摸排,近幾個月電池廠開工率平均只有三到四成。去庫存成為了行業的主流。
相比之下,3月歐洲新能源車輛市場強勢復蘇。4月13日,華創證券數據顯示,3月歐洲12國新能源車銷量26.2萬輛,同比增加22%,環比增加81%,新能源車滲透率21.9%。其中,純電動183218輛,同比增加35%,環比增加90%。
整個一季度,歐洲12國新能源車累計銷量52.7萬輛,同比增加11%,其中純電動35.2萬輛,累計同比增加26%,一季度滲透率19.9%。
對于3月歐洲新能源車銷量上升的原因,華創證券認為,主要是新能源車市場或基本擺脫補貼退坡影響,需求回升,部分國家插混依舊享有優惠政策,同時純電車型增長勢頭強勁。
另據中信證券此前分析,2023年歐洲不同國家對新能源補貼政策持不同態度,其中英國收緊電動車優惠政策,挪威首次引入適用于純電汽車的兩項新稅收優惠,而意大利自2023年起加大了補貼力度。隨著新能源車新品性價比提升及充電設施抓緊建設,預計未來行業消費需求仍將不斷釋放。
中長期來看,歐洲國家仍然對電動汽車有稅收優惠和購買激勵等政策支持,預計后續仍將保持增長。
新市場需求的利好也帶動了國內動力電池出口的增長。在4月13日中國海關總署召開新聞發布會上,海關總署新聞發言人呂大良介紹,在國外電動汽車和儲能市場需求旺盛等多重因素的推動下,今年一季度,我國鋰電池出口1097.9億元,增速達到94.3%。中國動力電池創新聯盟數據則顯示,3月,我國動力電池企業電池出口共計8.8GWh,占總銷量44.3GWh的20%。一季度,我國動力電池企業電池累計出口達25.8GWh,占總銷量的23.8%。
不僅如此,隨著歐盟《凈零工業法案》和《關鍵原材料法案》的公布,歐盟層面未來還會有若干措施,對包括電池、儲能等在內的凈零技術的投資進行補貼,以提高歐盟整體的技術競爭力;并將會對電池組件在內的等關鍵原材料的本土化生產進行補貼,以實現供應鏈的本土化。
由此,在不少業內人士看來,對于在國內新能源汽車市場已經很難獲得增量份額的動力電池廠商,尤其是對蜂巢能源這樣的二三線電池廠商而言,若能將產能順利轉移到新市場,或也能迎來柳暗花明的新增長點。
來源:澎湃新聞
主管單位:中國反腐敗司法研究中心
主辦單位:企業廉潔合規研究基地
學術支持:湘潭大學紀檢監察研究院
技術支持:湖南紅網新媒科技發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