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福建省廈門市市場監管局立足職能職責,扎實落實《廈門經濟特區優化營商環境條例》要求,以數字賦能為牽引,以經營主體需求為導向,以政府職能轉變為核心,全力以赴助力廈門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進一步激發經營主體活力,增強經營主體創新動能,提升市場監管執法效能。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廈門全市共新設經營主體12.82萬戶,全市實有各類經營主體90.29萬戶,同比增長8.88%。
數字賦能 便利登記審批
“以前變更登記得填很多材料,還容易填錯或漏填。現在工作人員通過線上‘一對一’指導,系統可以自動生成申報材料,都不用自己下載填寫,真是太方便了。”近日,在思明區市場監管局會同區行政審批管理局開設的智能幫辦和遠程視頻幫辦服務示范點,廈門舟小滿科技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用時10分鐘就完成公司住所變更、經營場所備案登記。
為進一步優化群眾辦事體驗感,近年來,廈門市市場監管局依托自建登記審批系統,在全國首創“信息智能核驗、材料自動生成”的申請模式,針對企業名稱、經營范圍、地址信息等關鍵申請要素進行自動關聯,并同步指引、校驗申報數據;申請人辦理營業執照登記業務時,系統會智能匹配其相關許可證信息,同步生成審批流程,在無人工干預下完成審批,實現審批業務“無感辦理”。
為有效破解涉企高頻事項“不會填、反復填、材料多”等困擾,今年以來,廈門市市場監管局加快構建企業開辦“智能+智享+智慧”體系,試點推行智能客服、視頻幫辦、“政務智能辦”等“微改革”,為申請人提供涵蓋經營主體全生命周期的設立、變更、注銷、備案等全程網辦服務,真正把群眾“難題清單”變為“滿意清單”。
截至今年三季度,廈門通過商事登記全程網辦辦理的業務總量超51萬件,企業開辦全程“網辦率”達94%,居全省第一、全國前列。企業辦事便利度、體驗感明顯提升,經營主體活躍度、成長性顯著增強。
需求導向 增強創新動能
不久前,廈門翔安一家企業通過知識產權無形資產獲得融資,企業首單達成融資1000萬元,成功將“知產”變“資產”。這家企業能夠獲得助力,得益于市場監管部門開展的知識產權服務萬里行活動——活動中,市場監管部門通過調研企業需求、構建銀企橋梁,舉辦知識產權質押融資政企銀對接活動,著力解決創新型中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融資慢”痛點,通過政府政策支持、銀行主動作為,最終幫助企業運用專利、商標等知識產權無形資產獲得融資。
今年以來,廈門市市場監管局(知識產權局)不斷提高知識產權質押融資的普及度和惠益面,挖掘和運用知識產權價值,推動知識產權與金融有效結合,增強企業創新發展活力和市場競爭力。上半年,廈門市專利商標質押金額達15.56億元,同比增長19.42%,質押項目數159個,總額及項目數均居全省第一;其中專利商標質押普惠貸款金額達6.01億元,占全省總額超四成,質押項目數95個,惠及企業92家。
轉變職能 提升監管執法水平
今年6月,在一次食品安全監督抽查中,某商業公司銷售的草莓農殘超標,抽檢不合格。市場監管部門運用“互聯網+辦案”的創新思維,通過“快辦通”系統,讓原本需一個月以上的辦案流程壓縮至半天完成。這種“簡易速”的執法新模式,大大提升了執法辦案效能。
該案執法人員表示,市場監管領域執法對象廣、執法職能多、案件數量大、辦案流程長、執法成本高,一直是困擾基層執法人員的痛點。而案件當事人因接受詢問、配合取證、送達文書、繳納罰款等需多次跑動,耗時耗力等問題,也是困擾行政相對方的難點。廈門市市場監管局以基層常見的簡單、高頻案件為突破口,將智慧輔助技術深度融入案件辦理環節,在符合行政處罰程序管理規定的基礎上優化普通程序案件辦理流程。通過今年1月上線的“快辦通”系統,對違法事實清楚、情節輕微、證據確鑿、整改到位、當事人對違法行為無異議的案件,執法人員使用手機當場就可以辦理,立案、詢問調查、地址確認、上傳證據材料、錄入法律依據、快速生成文書等環節一氣呵成。據悉,“快辦通”系統上線以來,在實踐運用中逐漸展現優勢,已辦結案件的平均時間為9天,實現了減負、增效、方便行政相對人的初衷。
同時,廈門市市場監管部門將“雙隨機、一公開”監管與信用風險分類結合起來,推行“進一次門、查多件事、一次到位”機制,營造包容審慎的監管環境和優良的經濟發展環境,做到對守法誠信的企業“無事不擾”、對違法失信的企業“無處不在”。
營商環境,優無止境。廈門市市場監管局有關負責人表示,該局將堅持企業需求為導向,積極轉變政府職能,強化數字賦能和法治保障,馳而不息推進改革創新,推動優化營商環境工作再上新臺階。
來源:中國質量報
主管單位:中國反腐敗司法研究中心
主辦單位:企業廉潔合規研究基地
學術支持:湘潭大學紀檢監察研究院
技術支持:湖南紅網新媒科技發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