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款名為注射用硫酸多黏菌素B的藥品,其成本僅為15元,但卻以2300元的價格出售,揭示了公眾為何對高昂醫療費用感到無奈。該藥品屬于醫保乙類藥品,由國企上海醫藥集團的子公司上藥第一生化負責生產,而終端銷售則由武漢科德、武漢匯海、湖北民康這三家公司承擔,而這三家公司的背后實際控制人是同一人——李美林。
李美林憑借這款藥物每年賺取驚人的十億利潤,其中一半來自醫保報銷,另一半則直接從患者口袋中抽取。如此高額利潤背后,自然離不開科技與商業策略的運用。目前,注射用硫酸多黏菌素B是某種感染病的唯一特效藥,市場上沒有替代品,且其原材料僅由丹麥雅賽利公司獨家供應。
李美林利用自身的經濟實力,掌控了該藥品98%的原材料進口,從而在國內市場形成了壟斷地位。隨后,他找到國內唯一具備生產資質的企業——國企上海第一生化進行合作,共同決定了這款藥品的市場價格。
今年,醫保局對李美林和上藥生化的壟斷經營行為進行了查處。醫保局認定他們是壟斷經營,對李老板罰款12億,對上藥生化罰款4.6億,并要求降價。在壓力之下,李老板不情愿地將藥品價格從2300元降低到270元,但仍遠高于國際上的平均價格。
在這個過程中,最受害的無疑是那些患者。醫保局可以通過罰款收回部分醫保損失的錢,但患者傾家蕩產購買藥品的費用卻無人能幫他們挽回。正如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所說,如果有300%的利潤,資本就敢踐踏人間的一切法律。面對幾十倍的利潤,僅僅依靠罰款是否足夠遏制這種貪婪的行為呢?這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主管單位:中國反腐敗司法研究中心
主辦單位:企業廉潔合規研究基地
學術支持:湘潭大學紀檢監察研究院
技術支持:湖南紅網新媒科技發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