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中國”。開展全民義務植樹是推進國土綠化、建設美麗中國的生動實踐。今天是我國第四十六個植樹節,在這生機盎然的春日,《人民日報》推出特別報道,講述我校園林學院馬曉燕教授守護古樹、建設美麗中國的故事。
春日,一個個樹池中的幼苗綻放點點新綠,一派生機勃勃。
“我們已經種植了近300株苗木,最終將達到400多株,希望能保存好古樹的基因資源。”從二樓辦公室望向窗外的北京古樹資源圃,北京農學院園林學院教授馬曉燕欣慰地說。
細算一下,馬曉燕與古樹結緣已近40年。1985年,她入讀同濟大學建筑城規學院風景園林專業,4年后到北京農學院任教。最初在進行園林設計時,馬曉燕更多考慮的是把古樹作為景觀資源利用好。但在一次次親近古樹的過程中,馬曉燕的想法有了改變:“古樹是自然界和前人留下來的珍貴遺產,具有重要的生態、歷史、景觀和經濟價值,應該千方百計地保護好。”
隨著樹齡增長,古樹通常會出現各種“病癥”。要治病,得先查明病因。北京朝陽區有一株國槐古樹,外觀比較完整。在仔細觀察后,馬曉燕和團隊發現樹干頂端有一些不易被發現的小洞,“會不會有雨水進入,導致樹干積水?”生長錐探測表明,樹干內部灌滿了水。團隊隨即對古樹做了相應保護處理,避免樹干進一步被腐蝕。而在對一株古銀杏進行治療時,團隊采用只清腐殺菌不封堵的方案。“這棵樹樹干較完整,不封堵雨水更易排出。”馬曉燕說,“我們堅持‘最小干預’‘一樹一策’原則,盡可能保護好古樹。”
每一棵古樹背后,都有一段生動的歷史。近年來,馬曉燕帶領學生通過走訪、查閱文獻等方式,先后挖掘了300多個古樹故事,他們計劃用科普展板、二維碼等進行展示,讓大家感受到古樹豐富的歷史文化意韻。
來源: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