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以來,國家政策在應對現實問題中有一些調整,經過探索開始形成了一系列新共識。這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可以看作是對過去兩年經驗以及各種討論的一個總結,這個總結體現了我們黨不斷進行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的實事求是精神品格。一系列新目標、新政策框架、新政策舉措反映了我們打破傳統、理性面對新形勢、新問題的決心和信心。中國的宏觀經濟政策打破傳統思維定勢,它所蘊涵的新思維、新邏輯、新框架和新舉措開啟了新常態新階段科學、理性應對各種新問題的新體系。
認識本次經濟工作會議的亮點對于準確把握本次會議精神至關重要。會議提出的措施是一個綜合性方案,旨在針對特定問題提供系統的新解決方案。這些亮點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亮點一:對新形勢、新規律進行了深入研判和總結,系統梳理了當前中國經濟面臨的新問題、新挑戰和新現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的“五大統籌”十分重要,體現了黨中央對于規律性認識的進一步深化。其中,統籌有效市場與有為政府的關系尤為關鍵。盡管這些概念并非新詞,但在當前背景下,其內涵都已具有新意。新內涵強調政府必須發揮積極作用,但過去頻頻出現內卷式招商引資、非規范性執法以及流動性不足條件下地方政府行為的變異,出現大量亂作為,所以,做好當前的工作,不僅需要宏觀經濟政策的寬松,同時必須高度重視規范政府行為,以提振地方政府行動的信心。此外,有效市場的概念亦不容忽視。當前,市場失靈問題頻發,尤其是在資本市場定價失靈方面。這種統籌旨在應對市場端和政府端出現的新現象和新問題。當前“低價格”現象產生的宏觀原因和微觀原因都既根源于政府端,也根源于市場端。必須統籌好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的關系,形成既“放得活”又“管得住”的經濟秩序。必須統籌好總供給和總需求的關系,暢通國民經濟循環。必須統籌好培育新動能和更新舊動能的關系,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必須統籌好做優增量和盤活存量的關系,全面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必須統籌好提升質量和做大總量的關系,夯實中國式現代化的物質基礎。這五大統籌是我國政策框架進行轉型和再定位的重要標志,是對當前學界有關新理論、新框架、新范式內涵討論的一個全面總結。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五大統籌的總結標志著打破傳統思維已進入到體系化階段了。新理論、新框架、新范式的核心內涵需要學界在中國場景下進行更深入的理解和解讀。
亮點二:在“9·26”政治局會議精神指導下,對增量政策的進一步明確,確立了2025年穩增長的新目標和新定位。這些目標包括穩增長、穩就業、穩物價以及國際收支平衡。雖然,在往年這些目標被視為常規目標,但在當前環境下,它們卻變得非同尋常,需要采取超常規手段,以實現穩中求進。與過去幾年政治局會議所確定的逆周期與跨周期政策并行的情況不同,當前政策全面強調了超常規與逆周期政策的重要性。這反映了在非常態化環境下,常規目標需要超常規的政策來實現,這一點對于理解和執行政策至關重要。
亮點三:進一步明確了積極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貨幣政策的內涵,為宏觀政策的具體定位提供了明確的框架及相應措施。政策的具體內涵對市場預期的引導十分重要。其中關于財政赤字規模的突破、國債市場的功能、貨幣政策工具的創新、宏觀審慎監管對金融市場功能的關注、貨幣政策對于物價水平的關注等方面都表明中國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框架在債務觀、貨幣觀的調整下將出現框架性的突破,從而為穩增長提供新的超常規逆周期調整。
亮點四:將消費放在重中之重,并提出了新的舉措,特別是消費專項行動的新提法新舉措。該行動旨在通過民生建設促進收入增長,進而推動消費,形成了促進消費的新策略。這一策略通過管理資產負債表,特別是穩定房產市場、股市和預期來穩定消費,考慮到白領階層對資產負債表變化的敏感性,這對消費行為的影響值得關注。在原有的“兩新”基礎上,消費專項行動全面擴容,從全國層面推進。該行動將居民消費擴張置于政策優先位置,成為2025年政策工具的核心亮點。
亮點五:首次在宏觀調控中將“投資效益”置于核心,體現了宏觀經濟政策著力點的調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投資效益提升至重要位置,這凸顯了中國宏觀經濟要改變重投資不重消費,重規模不重效益的政策取向,說明宏觀經濟必須最終要落腳到投資效益的提升之上,通過提升投資效益,增強增長動力和大循環動力。這標志著政策的重要轉變。
亮點六:首次在新質生產力中把內卷式競爭、規范政府和企業行為納入,使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落到實處。同時,針對當前面臨的內卷式招商引資和企業過度投資與過度進入行為,提出要進行系統治理。這些問題在戰略性新興產業中可能催生出新型產能過剩,成為當前市場出清調整的核心障礙,必須從制度層面給以清理。
亮點七:提出了七大標志性改革舉措,旨在配合提振信心,并落實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的300多項改革措施。改革的實施應有序進行,區分輕重緩急,并抓住改革的窗口期。在壓力增大的情況下,改革的動力也隨之增強,促進穩定的關鍵是在系統性和深層次的改革上下功夫。這些改革舉措主要集中在國有企業、民營經濟、統一大市場、財稅體系、平臺監管、資本市場以及規范執法等七大領域,這對于解決當前投資信心低迷至關重要。
亮點八:進一步強調了房地產風險管理的重要性,并提出新型城鎮化戰略和城市更新等舉措作為加速房地產回穩的中期布局。該戰略涉及對房地產流動性的進一步寬松,以及通過政府大規模收儲來解決房地產庫存和市場流動性回收等系統性問題。鑒于當前農民工市民化的規模很大,對保障性住房的需求很多。全面實施以農民工市民化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可以利用大量房地產庫存來提供房源,從而使房地產調整的力度達到一個新高度,進一步加速房地產市場的筑底反彈。
亮點九:將單邊開放納入應對中美沖突和各種逆全球化的舉措之中。單邊開放不僅包括簽證政策,還包括市場和產品等多方面的開放。這要求我們進一步理解貿易多元化,并在打造中國投資品牌方面采取新措施,利用開放政策來對沖美國的霸凌行為和孤立主義。
這些亮點是我們應把握的重點,因為它們與以往的政策不同,展現了宏觀經濟政策中的新思維、新邏輯和新框架,同時也顯示出此次宏觀調控具有里程碑意義。
市場的解讀多種多樣,正確引導市場預期至關重要。若市場參與者未能形成統一且正確的理解,可能會導致執行上的偏差。因此,核心問題在于如何深入理解超常規逆周期政策的內涵,深化對更加積極財政政策的理解,以及如何將其與過去的調控實踐相對應,以提出2025年至2026年中期的財政布局舉措。此次超常規政策不僅體現在力度和工具上,還體現在期限上。面對的挑戰包括房地產調整、中美貿易沖突、戰略性新興產業優化、地方債務和地方政府職能改革等問題,這些均非短期問題,而是中期挑戰。因此,逆周期政策的調整不能僅僅局限于年度布局,而應有更長遠的考量。
未來兩年內面臨著逆向因素及其不確定性,這些因素已被廣泛認知。不確定性的根源在于行為的博弈性,尤其是中美之間的沖突需要通過大量的談判來解決。因此,超級博弈性使得不確定性更加復雜,這要求我們強化底線思維,強化政策儲備,并加強對黑天鵝和灰犀牛等沖擊因素的應對。對超常規政策內涵的理解必須清晰,它不僅在規模上超常規,也可能在應變能力和授權體系上具有超常規特點。鑒于宏觀運行體系環境的變化,政策滲透的力度和方式也需要變革。例如,2020年超長期特別國債和專項債基層直達就是方式上的超常規。在這些方式上,超常規政策的內涵應超越過去二十年歐美提供的理論框架,正視中國機制體制的新變化,以及經濟發展中的彈性和韌性基礎,重新設計具有中國特色的超常規政策實施體系和相應的指標體系。這將是下一步研究的重點,包括對寬松貨幣政策的界定,以及是否需要從通脹盯住制轉向名義GDP盯住制等關鍵問題。
作者:劉元春 上海財經大學校長
來源:北京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