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紀委副書記、國家監委副主任肖培在黨的二十大新聞中心記者招待會上指出,腐敗破壞政治生態和經濟生態環境,反腐敗有利于凈化政治生態和經濟生態。黨的十九大和二十大都作出部署,要求堅持行賄受賄一起查,行賄者與受賄者權錢交易,這是腐敗仍在蔓延的重要原因,斬斷圍獵與被圍獵的利益鏈條,才能鏟除腐敗的土壤。
肖培說,受賄和行賄是一體兩面,十八大以來,全國紀檢監察機關共查處行賄人員6.3萬人,全國檢察機關共查處行賄人員3.6萬人。推進受賄行賄一起查,一是明確懲治行賄的重點。劃出五類重點:一是多次行賄、巨額行賄、 向多人行賄,二是黨員干部、國家機關工作人員搞行賄,三是在國家重點工作、重大工程、重大項目中搞行賄,四是在組織人事、執法司法、幫扶救災、教育醫療等領域搞行賄,五是實施重大商業行賄。
二是嚴格依法查處。中央紀委國家監委會同最高法、最高檢等部門制定了關于推進行賄受賄一起查的工作意見,國家監察法和實施條例規定了對行賄人懲治的方式和處置違法所得手段,保證查處工作在法治軌道上進行。
三是實行行賄人名單管理制度,運用紀律、法律、行政、經濟手段,通過限制企業資質市場準入等,讓行賄人付出應有代價。
肖培說,我們將按照二十大部署,進一步提高打擊行賄的精準性有效性,查清行賄問題,還要追繳行賄所得,同時還要保障企業的合法經營,保障涉案人和相關企業合法經營的權利,實現政治效果、紀法效果、社會效果等有機統一。
中國反腐敗司法研究中心企業廉潔創建研究基地在學習討論中認為,在實行行賄人名單管理制度時可以堅持“公開曝光行賄人真名實姓”為原則,隱去真名實姓為例外。建議在紀委監委的通報、人民檢察院和人民法院的司法文書中,通常情況下都披露行賄人的真名實姓,只有在特殊的情形下才使用“張某某”“李某某”“王某某”或者某某公司來替代行賄人的真實姓名或名稱。這樣,一是滿足了查處的公開性要求,提升懲治的公信力。二是滿足了人民群眾的知情權和正義的“好奇心”,促進對社會的教育作用。三是滿足了對行賄人的社會懲戒需要,讓行賄人在社會輿論上承擔壓力,付出代價。
主管單位:中國反腐敗司法研究中心
主辦單位:企業廉潔合規研究基地
學術支持:湘潭大學紀檢監察研究院
技術支持:湖南紅網新媒科技發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