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開聽證是檢察機關深化為民司法的制度創新。從助力企業發展到保護黃河生態再到治理“拾荒”類盜竊,山東省東營市檢察機關始終秉持為民情懷,在實踐中探索出檢察長帶案下訪、下沉聽證的簡易公開聽證方式,為當地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堅強的司法保障。
下沉聽證,助力企業發展
“感謝檢察機關對我們企業的關心和愛護。進行合規整改,不但挽救了企業,還保住了近200名職工的飯碗!”一場聽證會后,東營市勝利油田某石油工程有限責任公司負責人表示。
今年1月,東營市河口區檢察院受理了勝利油田某石油工程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常某涉嫌偽造國家機關證件罪、偽造事業單位印章罪一案。常某在分管招投標工作期間,為制作公司招投標所需的技術投標文件,偽造工人從業資格證書和工人大學本科畢業證書,參與投標工程項目。
據了解,涉案企業在當地具有一定的影響力,為什么會發生這樣的案件?作為該案承辦人的河口區檢察院檢察長孫貞帶領辦案組仔細梳理案情,發現常某系初犯,主觀惡性和造成的危害后果相對較輕,具備從輕處罰情節,可以依法對其適用相對不起訴。
“常某任職的公司以往經營狀況和社會效益良好,我們了解到,案件已經給正在轉型的企業帶來了極大的負面影響,涉案企業負責人多次希望檢察機關能夠幫助企業正常發展。”辦案組成員吳秀敏告訴記者。
懲治犯罪絕不是為了讓企業一蹶不振,而是讓它向陽而生。該企業近200名員工背后是200多個家庭,檢察機關辦案必須慎重。
考慮到本案屬于企業經營管理人員實施的與企業生產經營活動密切相關的犯罪案件,經上級檢察院同意,河口區檢察院對其開展涉案企業合規整改,并委托第三方監督評估組織評估企業合規整改情況,同時針對企業暴露出的問題制發檢察建議。
今年5月,在河口區仙河鎮政府會議室內,東營市檢察院檢察長丁西超主持召開企業合規案件擬不起訴公開聽證會,把聽證會開到了企業所在地。
聽證會邀請了當地人大代表、政協委員、人民監督員、律師等擔任聽證員。檢察機關現場展示了第三方監督評估組織出具的評估考察報告及企業完成合規整改的有關證據,向參加聽證會的人員闡明擬作出相對不起訴決定的理由。
聽證員一致認可檢察機關的決定。一位聽證員表示:“本案偽造的證件僅在內部使用且沒有流入社會,危害性較小,檢察機關對涉案人員作不起訴處理,體現了寬嚴相濟刑事政策。這對企業來說是一種保護,也是對經濟發展的一種促進,我們非常支持。”
案發地聽證,保護黃河生態
以船為家,耕海為生,是居住在黃河入海口的漁民祖祖輩輩的生存之道。對于以捕魚為業的孫某等人而言更是如此。
看著日漸紅火的海產品市場,孫某卻動起了歪腦筋。為提高捕撈效率,孫某使用國家明令禁止的漁具,一次出海便捕撈到數萬斤白蛤。但好景不長,孫某等人在山東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核心區海域捕撈時,被保護區管委會執法人員發現。
案件被移送至東營市墾利區檢察院后,承辦檢察官胡樹鵬得知,被查獲的白蛤市場價格為11萬余元,但給生態環境造成的損害卻達130余萬元。隨即,該院對孫某等人提起了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
“孫某等人的行為違反水產資源相關法規及自然保護區條例等,非法捕撈水產品的行為破壞了生態資源,侵害了國家利益和社會公眾利益。”胡樹鵬還了解到,當地很多漁民對非法捕撈水產品危害性認識不足,如果不轉變當地漁民的思想,類似的事情還會發生。
今年4月,墾利區檢察院在案發地附近舉行了公開聽證會,邀請來自海洋漁業部門的聽證員及當地漁民參加。胡樹鵬詳細介紹了辦案經過,著重講解了非法捕撈水產品的危害。
“這次聽證會讓我們明白了自己行為的危害,我們愿意賠償,盡最大努力恢復生態環境。”聽證會上,孫某等人追悔莫及。考慮到孫某等人在海域作業行為的后果及其經濟承受能力,檢察官建議采取增殖放流的形式進行生態修復。
“聽證過程公開透明,從我們的工作角度,也支持檢察機關采取增殖放流形式進行生態修復,這種做法既彰顯了法律的溫度,又照顧了當事人,值得借鑒。”參與聽證的墾利區海洋發展和漁業局預報室主任付霄接受采訪時表示,公開聽證有助于引導當地漁民科學捕撈,增殖放流的修復措施更是益處甚多。
一個月后,平靜的海面再起波瀾,這次不是撒網捕魚,而是孫某等人將1.5萬余斤蛤苗放流入海。看著蛤苗入水泛起層層水花,參與活動的檢察官、群眾代表都笑了。
“考慮到被告人對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請求部分已經履行完畢,我們建議對孫某等人從輕處罰。”胡樹鵬告訴記者,最終孫某等人因犯非法捕撈水產品罪被適用緩刑。胡樹鵬在回訪中了解到,孫某等人正嘗試開辦水產養殖加工廠,生活迎來了新生機。
“聽證+普法”,提升群眾法治意識
60多歲的繆某,表現得局促不安,說話聲音小得幾乎聽不見。很難想象,她竟然是一起盜竊案的犯罪嫌疑人。東營市東營區檢察院檢察官田文超說起初次訊問繆某的情景,仍記憶猶新。
因盜走工廠價值3000余元的鉆頭,繆某被移送到東營區檢察院審查起訴。訊問過程中,繆某承認犯罪事實,并表示自愿認罪認罰。案情雖然簡單,不過田文超還是有點疑惑:一個日常不愁吃穿的老太太,為何要偷工廠的機械工具?
辦案檢察官到繆某居住地村委會及轄區派出所走訪時了解到,該村地處勝利油田腹地,油田井場、石化企業較多,當地有不少年齡較大的群眾,只要看到企業物品沒人看管就偷偷拿走,導致廠區內外“拾荒”類的盜竊案件時有發生。雖然大多數案件因案值較小未達到刑事立案標準,但實際上嚴重影響了石油開采和石化企業的正常生產經營,甚至關乎國家能源安全。
如何轉變居民的錯誤觀念?東營市檢察院決定聯合轄區派出所、當地鎮政府上門聽證,利用農村大集時間,到繆某所在村召開公開聽證會。
“經審查,我們認為繆某犯罪情節輕微,案發后主動退贓,具有坦白、認罪認罰等從寬處罰情節,根據法律規定,我們依法決定對其作不起訴處理。”聽證會上,田文超介紹了案件情況和對繆某擬作不起訴決定的理由。聽證員經討論,一致同意該意見。
利用公開聽證會的機會,田文超和同事們以案釋法,對村民開展普法宣傳,進一步提升周邊群眾的法治意識。
“檢察機關主動上門聽證,向群眾闡釋犯罪行為的危害,加強普法宣傳,傳遞司法溫度,為他們點贊!”參與聽證的人民監督員齊志英說。
檢察日報 閆晶晶 谷芳卿 孫琳
主管單位:中國反腐敗司法研究中心
主辦單位:企業廉潔合規研究基地
學術支持:湘潭大學紀檢監察研究院
技術支持:湖南紅網新媒科技發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