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成都市場監管部門查處了一起案件:一家在某外賣平臺評分4.8分的店鋪,被查實在外賣平臺公示的地址“實地查無”,其外賣實際接單處在另一個地方。更讓人大跌眼鏡的是,該店鋪經營者在外賣平臺上共開了12家店鋪,手握12張“營業執照”,經核查10張為虛假證照。目前,外賣平臺已對這12家店鋪進行了下架處理。
外賣行業興起給消費者帶來的便利有目共睹,但其帶來的問題也不少。有其店而無其鋪的“影子店鋪”“幽靈外賣”等并非新鮮事物。早在2017年,“幽靈外賣”被不斷曝光,這一痼疾至今仍難以根除。此前媒體報道說,有中介專門替人代開線上店鋪,就算沒有食品經營許可證,甚至連實際店面也沒有,線上店鋪也能“順利辦下來”。可見,“幽靈外賣”等已經衍生出了一條黑色利益鏈。
所謂“幽靈外賣”,是指在現實中根本沒有實體店面,或者實體店面已經關門倒閉,但依然活躍在各種外賣平臺上的外賣商家。這種有名無實或不在登記地址經營的商家,由于缺少監管,衛生環境非常差,食品安全堪憂。
“幽靈外賣”的存在,嚴重影響了消費者“舌尖上的安全”,本質上是一種消費欺詐,也嚴重侵犯消費者的知情權和公平交易權,擾亂了正常的經營秩序。
根據《網絡餐飲服務食品安全監督管理辦法》規定,網絡餐飲服務第三方平臺提供者應當對入網餐飲服務提供者的食品經營許可證進行審查,登記入網餐飲服務提供者的名稱、地址、法定代表人或者負責人及聯系方式等信息,保證入網餐飲服務提供者食品經營許可證載明的經營場所等許可信息真實。
“幽靈外賣”“影子店鋪”等屢禁不止,外賣平臺難辭其咎。外賣平臺有責任進行相關資質審核,對于信息冒用、“三無”店鋪等現象,亦應嚴格把關,可一些外賣平臺在審核環節存在巨大漏洞,讓不法商家有機可乘。外賣平臺不能只顧掙錢而罔顧審核監管責任。此外,監管部門也要出實拳、重拳,對審核不嚴的外賣平臺加大懲處力度,倒逼外賣平臺積極履職。
外賣平臺守土有責,監管部門進一步強化事前、事中、事后全過程監管,才能合力構建社會共治體系,讓消費者吃上放心外賣。
來源:中國市場監管報 (作者:辰彤)
主管單位:中國反腐敗司法研究中心
主辦單位:企業廉潔合規研究基地
學術支持:湘潭大學紀檢監察研究院
技術支持:湖南紅網新媒科技發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