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反腐進行時,8名中管干部被查,嚴查監管“內鬼”
作為反腐工作的重點領域,近年來金融領域的高壓態勢已然常態化。
據紅星資本局不完全統計,截至11月15日,今年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至少披露了89名金融系統干部被查。其中,中管干部8人,中央一級黨和國家機關、國企和金融單位干部64名,省管干部17名。
相關報道顯示,2022年金融系統接受審查調查的人數達到77人。今年目前為止已超過這個水平,足以反映出金融系統反腐力度越來越大。
僅從本月來看,中管干部中,中國工商銀行原黨委委員、副行長張紅力接受審查調查,國家開發銀行原黨委委員、副行長周清玉被開除黨籍;中央一級金融單位干部有2人執紀審查,5人黨紀政務處分。
10月21日,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潘功勝在第十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六次會議上作2022年第四季度以來國務院關于金融工作情況的報告。報告中提及,“持之以恒嚴懲金融腐敗”及“強化金融反腐敗”。
反腐專家,北京師范大學國際反腐敗教育與研究中心主任彭新林接受紅星資本局采訪時表示,近年來在國際環境出現超預期變化、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嚴峻形勢下,金融腐敗對金融市場的影響更大、對金融秩序的沖擊更強烈,其產生比以往更強的破壞性,甚至直接危及國家經濟和金融安全,因此必須更加重視和強調金融腐敗治理。
9名中管金融干部被查處
多人曾是“前后任”
今年以來,已有多名長期在金融領域供職的中管干部落馬。截至11月15日,包含2022年11月被查、今年9月已被提起公訴的中國人民銀行原副行長范一飛在內,今年已有9名中管金融干部被查處,其中國有銀行3人、金融集團2人,政策性銀行2人,保險機構1人,央行系統1人。
3月31日,中國銀行原黨委書記、董事長劉連舸被查引來金融圈“地震”。劉連舸成為二十大后首個落馬的中管金融企業“一把手”。
紅星資本局梳理發現,多名被查中管干部之間關聯緊密。
9月15日和11月4日,中國工商銀行原黨委委員、紀委書記劉立憲和中國工商銀行原黨委委員、副行長張紅力先后被查。
公開履歷顯示,2005年10月,劉立憲任中國工商銀行股份有限公司紀委書記。2013年7月起,劉立憲擔任中國工商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執行董事。2014年12月辭去公司董事會執行董事及董事會關聯交易控制委員會委員職務;張紅力自2010年4月起任中國工商銀行副行長。2018年7月,辭去副行長職務。
從公開履歷中可以看出,張紅力、劉立憲曾一個班子共事4年多,而今前后腳落馬。
光大集團被查的2名中管干部——唐雙寧、李曉鵬,則是兩任董事長相繼落馬。
公開資料顯示,2017年12月,李曉鵬開始擔任光大集團董事長,次年3月,他同時成為光大集團重要下屬公司光大銀行的董事長。2022年3月,李曉鵬到退休年齡,光大銀行當時發布公告稱,李曉鵬“因工作調整向董事會提交辭呈,辭去本行董事長、非執行董事、董事會戰略委員會主任委員及委員、董事會提名委員會委員職務”。今年4月5日,已經卸任1年多的李曉鵬被宣布接受審查調查。
7月15日,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發布消息稱,中國光大集團股份公司原黨委書記、董事長唐雙寧涉嫌嚴重違紀違法,接受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紀律審查和監察調查。而在中國光大集團“一把手”這個位置上,唐雙寧正是李曉鵬的“前任”。
7月20日,國家開發銀行原黨委委員、副行長王用生被查。2010年12月,王用生任國家開發銀行黨委委員、副行長,2018年4月,正式退休。被查時他已退休超5年。
王用生是今年被查的第二個國開行原副行長,另一名原副行長周清玉已于5月19日被宣布接受審查調查。周清玉2016年出任國開行黨委委員、副行長。
國有銀行成“重災區”
多名銀行高管落馬
今年以來,銀行機構共有52人被查。其中五大國有銀行30人,三大政策性銀行12人,全國性股份制銀行6人,城商行4人。國有大行占比超過一半。
整體來看,工商銀行、農業銀行、中國銀行、建設銀行、交通銀行被查的人數分別為7人、7人、7人、5人、4人。
梳理發現,今年國有大行反腐力度明顯加大。
據紅星資本局不完全統計,今年以來,被黨紀政務處分的銀行機構干部有33人,包括國有五大行占26人(其中農業銀行、建設銀行各8人,中國銀行4人,交通銀行、工商銀行各3人),政策性銀行4人,其他銀行機構4人。
從查處總量來看,中國農業銀行被查處10人,位列五大行第一;建設銀行被查處9人排名第二;工商銀行被查處8人、中國銀行7名干部被查處,交通銀行被查處人數最少,為6人。
農行總部高管被查處的人數多于地方分行,地方分行主要集中于浙江、吉林、云南、江西。從職位來看,上至分行副行長,總行部門負責人,下至分行專家。目前受到黨紀政務處分的8人中,6人已被雙開,2人被開除黨籍。
相比于農行,中行今年都是大“虎”。除劉連舸外,另外有原北京分行黨委書記、行長王建宏、原江西分行黨委書記、行長張東向,其余4人均為分行副行長級別。
從通報查處的違法違紀事實看,這些落馬的國有大行干部普遍存在“靠金融吃金融”“權錢交易”“違規干預企業授信審批”“收受巨額賄賂”等問題。
政策性銀行也成為反腐重點區域,今年以來國開行、農發行、進出口銀行被查干部分別有6人、4人、2人。
今年以來國家開發銀行系統有多名高管落馬,包括上述提到的中管干部——國家開發銀行原黨委委員、副行長周清玉、王用生以及多名省級分行行長。在此之前,國家開發銀行原黨委副書記、監事長姚中民,國家開發銀行原黨委書記、董事長胡懷邦,時任國家開發銀行黨委委員、副行長何興祥已分別于2016年、2019年、2021年落馬。
今年6月,中央紀委國家監委駐國家開發銀行紀檢監察組與國家開發銀行黨委召開全面從嚴治黨專題會商會。駐開發銀行紀檢監察組曾指出,黨的十八大以來,開發銀行先后有多名干部涉腐被查,腐敗案件具有涉案人員職級高、腐敗時間久、系列案件多、信貸基建領域多發、50后60后為主兼有年輕化趨勢、風腐一體問題嚴重、新型隱性腐敗突出等七大典型特征。
2023年股份制銀行反腐“成績單”上,廣發銀行、中信銀行、浙商銀行、民生銀行、中原銀行、貴州銀行榜上有名。此前廣發銀行已查處高管5名,涉及兩名分行行長及兩名監事長。
金融監管機構迎來密集反腐
反腐向保險、證券領域推進
監管人員違紀違法,是本輪金融反腐風暴的另一個特征。
據不完全統計,今年以來,銀監系統、央行系統、證監系統與地方金融管理部門共10人被查。
被黨紀政務處分的銀監、證監系統的干部共9名。
與此同時,證券、保險等系統同樣有所涉及,反腐在全面推進。紅星資本局梳理發現,保險領域的查處力度越來越大。今年以來保險機構有7名干部被查,涉及中國人壽、中國太平、中國人保財險等。
今年以來,證券業反腐力度不減,多名證監系統老干部或證券公司高管被帶走調查,甚至“落馬”,令市場震驚。就在本月,中國期貨業協會黨委書記、會長安青松被帶走調查。現年54歲的安青松自1995年進入中國證監會系統工作至今,已滿28年。
彭新林指出,從實踐情況看,金融領域腐敗最嚴重、最集中的表現形式就是金融信貸腐?。ㄋ糟y行業系重災區);從金融領域落馬官員情況看,不僅有金融機構高管及從業人員,也有金融監管機構的官員。
“金融監管機構在金融領域扮演‘守門員’的角色。對金融腐敗的治理,要多管齊下、綜合施策,從金融機構內部的腐敗到金融監管領域的腐敗,都應當堅決懲治、同等重視。”
金融反腐已步入深水區
今年來中紀委官網不斷刊文,釋放金融反腐明確信號。“深化整治金融腐敗”已成關鍵詞。
二十屆中央紀委二次全會明確要求“深化整治金融、國有企業、政法等權力集中、資金密集、資源富集領域和糧食購銷等行業的腐敗”“堅決清理風險隱患大的行業性、系統性、地域性腐敗”。業內人士普遍認為,今年以來金融系統反腐力度持續加強,金融反腐已進入深水區。
今年3月,二十屆中央第一輪巡視對中國投資有限責任公司、國家開發銀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中國光大集團股份公司、中國人民保險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等5家中管金融企業黨委開展巡視“回頭看”。中央紀委國家監委官網發文指出,在新一屆中央首輪巡視就安排對部分金融單位開展“回頭看”,在開局之年釋放加強巡視整改和成果運用的鮮明信號。
就在10月底結束的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指出,要清醒看到,金融領域各種矛盾和問題相互交織、相互影響,有的還很突出,經濟金融風險隱患仍然較多,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質效不高,金融亂象和腐敗問題屢禁不止,金融監管和治理能力薄弱。金融系統要切實提高政治站位,胸懷“國之大者”,強化使命擔當,下決心從根本上解決這些問題,以金融高質量發展助力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
彭新林告訴紅星資本局,近年來金融領域接受執紀審查的干部人數呈上升趨勢,有幾個背景因素:一是黨中央2021年開始對25家中央金融單位黨組織開展了常規巡視,查找落實黨中央關于金融工作重大決策部署、服務實體經濟、防控金融風險、深化金融改革等方面的問題,中央巡視組也收到了反映相關金融單位一些領導干部的問題線索,并轉交了中央紀委國家監委、中央組織部處理。二是中管金融企業深化紀檢監察體制改革深入推進,中央紀委國家監委向包括各大國有銀行、國開行、中信、人保等共15家中管金融企業直接派駐紀檢監察組,并賦予了相應監察權,改革的制度紅利持續釋放,中管金融企業反腐力度持續加碼。三是國家層面持續推進金融領域腐敗治理、促進金融風險的防控化解。四是金融領域利益和資源相對集中,金融腐敗案件不僅涉案金額高、影響大,而且窩案、串案突出,同一利益鏈條上的金融管理人員互相串通、抱團腐敗,所以往往是“拔出蘿卜帶出泥”,牽一發而動全身,致使多名金融“蛀蟲”落馬。
彭新林建議,做好金融反腐和處置金融風險的統籌銜接,一體推進懲治金融腐敗和防控金融風險,更加精準有效地推進金融領域反腐敗工作,特別是會聚焦金融腐敗背后的利益勾結和關系紐帶,嚴肅金融監管機構“內鬼”。
此外,強化金融領域監管和內部治理,加強對監管權力運行的監督制約,強化對“關鍵少數”特別是下級“一把手”和領導班子的監督,以強監督推動強監管,不能讓監督流于形式,讓金融更好地服務于實體經濟、服務經濟社會的高質量發展。
來源:紅星資本局(記者 王田)
主管單位:中國反腐敗司法研究中心
主辦單位:企業廉潔合規研究基地
學術支持:湘潭大學紀檢監察研究院
技術支持:湖南紅網新媒科技發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