層層陪同,是一個典型的形式主義“老問題”。中央八項規定其中一條就是針對接待工作中的不良風氣,要求“輕車簡從、減少陪同、簡化接待”。
今年中央層面又通報了“某調研組3人調研,省、市、縣、鄉近10人層層陪同”的問題,說明此類形式主義的做派,有著廣泛的現實土壤。
當調研車隊排成長龍,當基層干部全體“陪跑”,形式主義的“大排場”,早已偏離了“重視”的初衷,淪為官僚主義的“遮羞布”。
而“陪同規模”一旦扭曲膨脹,危害便迅速蔓延:
其一,勞民傷財。警車開道、迎來送往;處處點綴、事事鋪張。動輒堵路清場,不僅耗費了寶貴的社會資源,甚至還造成交通嚴重擁堵。“盛況空前”換來的只有民眾的怨聲載道;
其二,掩蓋真相。前呼后擁、預設路線;贊歌盈耳、層層過濾。當調研被層層包裹、民生被悄然掩蓋,精心營造的“真空”,又如何能聽見基層的真實聲音?遮蔽真相得到的恰恰是民困失語;
其三,腐蝕干部。滋生優越、助長驕矜;扭曲價值、喪失敬畏。當民本之念日漸淡薄,公仆之心必然銹蝕。貪欲雜念只會讓特權思想根深蒂固,無形排場只會讓干部置身“溫水染缸”。
究其根源,仍是病態政績觀與異化權力邏輯的產物。
一些地方將陪同規模異化為“政治待遇”的標尺,視其為對“上級權威”的致敬。于是“規格”層層加碼、隊伍不斷膨脹,這本質上就是對“官本位”邏輯的諂媚式回應,與“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的為政境界背道而馳。
陪同規模,不等于重視程度;外在喧嘩,也不能替代內在價值;形式表演,更不能取代實干擔當!
真正的重視,絕不能維系于表面的浮華,它必須植根于解決實際問題的成效與擔當。視察調研只有回歸其樸素本質,輕車簡從、明察暗訪,方能有機會直面真實、傾聽民聲。只有當評價標準真正由“陪同多少”轉向“問題解決多少”,地方官員才可能將心力真正傾注于民生痛癢的疏解上。或許,群眾眉頭舒展的弧度,才是衡量重視程度的唯一刻度。
當焦裕祿騎著自行車跑遍蘭考的149個生產大隊,用腳步丈量土地;當廖俊波“能在現場就不在會場”,深入一線解決難題,用行動詮釋擔當;當黃文秀獨自穿梭在泥濘山路,逐一走訪貧困戶,用青春譜寫華章,他們,沒有形式主義的作秀,而是以“時時放心不下”的責任感,迎難而上,將“重視”延伸為通往民心的真正橋梁。
“面子工程”換不來發展實效,“花拳繡腿”解決不了實際問題。破除“陪同規模迷信”,需要刀刃向內的勇氣。只有跳出“人多即重視”的思維誤區,放下“排面”的包袱,推行“四不兩直”調研法,杜絕“層層加碼”的潛規則,建立“以解決問題論英雄”的考核機制,才能真正讓真抓實干者脫穎而出,讓虛張聲勢者無處遁形。
重視程度,從來不是靠“人海戰術”和“豪華陣容”堆砌的“數字游戲”,而是用成果說話的“實力較量”。少一些“前呼后擁”的喧囂,多一些“解剖麻雀”的耐心;少一些“精心編排”的套路,多一些“直面矛盾”的擔當,才能讓“重視”回歸本質。唯有摒棄形式主義的虛浮,回歸求真務實的初心,才能真正將精力投入到謀發展、惠民生的實事上,讓每一份重視都擲地有聲。
來源:指點
作者:謝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