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薊門法學(第十一輯)》
劉大煒、陳維厚 主編
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22年版
內容簡介
《薊門法學》是中國政法大學法學院研究生學術論文的優秀結集,見證著法大學子不負韶華的激昂歲月和志存高遠的學術追求,也見證著法學院強化研究生學術志趣、學術誠信與能力培養的堅定決心與不懈付出。第十一輯《薊門法學》中收錄了法學院不同階段研究生的學術思想成果35篇,囊括法學理論、法律史學、憲法學、行政法學、法與經濟學、法律職業倫理、體育法學七個學科門類,題材廣泛、形式多樣、內容豐富。這些論文從不同角度對我國立法和司法實踐中遇到的傳統問題、熱點問題、難點問題進行了精彩的而又不失深刻的闡述,涵蓋了網絡空間國家審慎義務、大數據殺熟的反壟斷規制、政府數據開放的權屬界定等等學術前沿問題。側重于理論探討、價值評價的論文有之;取材于現實實踐、具體操作的論文亦有之。字里行間,可以感受到學子們對新知的強烈渴望、對疑惑的尋根究底以及對學術的堅定執著。中國政法大學嚴謹認真的治學態度、求實創新的探索精神通過莘莘學子薪火相傳。
本書目錄
第一部分 法學理論
承諾是保護性理由嗎?朱慎獨/3
理論與實踐的統觀:法理學與部門法學的相處之道 周瑾睿/18
人工智能是法律上的人嗎? 曾立城/29
給孫芳普法的兩種樣態——以電影《找到你》為中心 閆波/38
并不成功的嘗試——論德沃金對描述性法理論的批判 暴文博/49
第二部分 法律史學
明萬歷前“軍法從事”之權的授予與規制 王文簫/65
公權力下的時空差異、人文關懷與司法決策——以《大清律例·名例律·徒流遷徙地方》第25-37條的立法與實踐為例 楊瀟/82
論西周王朝諸“夷”治理策略的經常與權變——以金文文獻為中心的考察 王世揚/90
人民民主政權的“依法”裁判:以1943-1949年招遠地區的婚姻繼承案件為例 王婧蓉/104
第三部分 憲法學
行政應急權力行使的法治化證立 陳永樂/119
產業結構調整背景下淘汰落后產能的合法性分析 褚唯序/130
回顧與反思:憲法中的婦女形象 鄒祺芊/140
第四部分 行政法學
公共衛生事件中個人信息收集利用的法律規制 李瀟瀟/155
強化發展規劃的法治保障 陳國慶/165
社區空間利益再分配的程序法治——以老舊小區改造為例 金麟/174
行政訴訟法律適用中的憲法規范適用——以審判實踐為中心 張寧/187
破解鄰避沖突:相鄰權人“容忍義務”司法審查標準的重構 劉奕彤/203
變更判決適用標準之探討——基于235份判決文書的梳理 陳雨佳/214
論國家機關處理個人信息的三重限制——以《個人信息保護法》第34條為中心 冉啟云/230
公共利益視角下的城市更新多數決機制及其差異化設定 徐宏偉/245
行政訴訟中公平競爭權人原告資格審查——兼議保護規范理論引入的影響 高潤青/258
行政處罰謙抑性的邏輯證成 郝家亮/270
論對技術標準的司法審查 王一然/281
《寒假期間拒絕參加學科類培訓的承諾書》面臨合法性危機 梁玉鑫/291
政府數據開放的權屬界定 王雅琪/303
疫情期間“價格約談”的制度異化與再定位——從西安約談盒馬等電商的決策說起 石文臻/316
設區的市地方性事務的范圍探究——基于地方立法權的權力屬性 顧佳羽/330
政府會議紀要公開的判定規則 伍銳/340
網絡空間國家審慎義務再探究 汪易玲/354
第五部分 法與經濟學
“大數據殺熟”《反壟斷法》規制的困境與出路 張新悅/369
物業服務企業參與養犬管理:現狀、成因與完善——從社科法學的視角切入 陳慨洋/383
第六部分 法律職業倫理
淺析律師與委托人商業交易的必要性限制——以域外法律文本為參照 魏博聞/399
律師事務所管理的法律職業倫理價值——以律師事務所的品牌管理為視角 王姝雯/412
訴訟融資中律師的職能定位研究 殷佳敏/427
第七部分 體育法學
體育權利規范實證化困境與模式展開 孔維都/441
主編介紹
劉大煒,中國政法大學法學院黨委書記、教授。曾獲北京市黨建研究會優秀課題獎、首都高校黨建研究會三等獎、北京市教育工會優秀論文獎、北京市教育工會優秀調研報告二等獎、校學生工作論文大賽一等獎。先后在《中國法學教育研究》《中國教育報》《北京教育(高教)》等發表論文多篇。著有《行進在中國法治道路上的探索》《國家機關工作人員預防職務侵權》《中小型企業轉型投資法律界定及操作實務》《北京市老年人維權指南》等書。
陳維厚,中國政法大學法學院院長助理、研究生工作辦公室主任、教授。曾于《中國政法大學學報》、《北京教育》等刊物發表論文多篇。著有《行政法視野下的高等教育投資制度研究》《薊門法學》等書。
本輯論文作者情況:本輯論文作者,由中國政法大學法學院2019、2020、2021級碩士、博士組成,專業來源包括法學理論、法律史學、憲法學、行政法學、立法學、黨內法規、軍事法學、法與經濟學、法律職業倫理、體育法學。
主管單位:中國反腐敗司法研究中心
主辦單位:企業廉潔合規研究基地
學術支持:湘潭大學紀檢監察研究院
技術支持:湖南紅網新媒科技發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