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的春節,各地洋溢著喜慶祥和的節日氛圍,然而,來自廣東、浙江、湖南、四川、江西、河北、陜西等地的8000多個家庭卻籠罩在陰云之中,他們在泛華保險、泛華聯興保險銷售股份公司、泛華普益家族辦公室等公司或業務板塊購買的產品的資金無法回款,有的家庭幾乎傾盡所有積蓄,8000多個家庭總資金規模達90億元。
本期,金融界燕梳研究院梳理事件始末,發現泛華保險涉嫌違規擴大銷售范圍、規避監管或轉移資產、違規換匯和跨境投資以及非法集資等多宗罪名。
涉及的主要企業
泛華保險成立于1998年,由胡義南創辦。2007年10月31日,泛華保險登陸納斯達克。
泛華保險的名稱和股票代碼經歷多次變更。據其官網和上市公司公告信息:
2015年2月6日,泛華保險更名為“泛華企業集團有限公司”;
2016年12月7日更名為“泛華金融控股集團”(下稱“泛華金控”),股票代碼由“CISG”更名為“FANH”;
2022年1月10日,根據《金融控股公司監督管理試行辦法》要求,“泛華金控”更名為“泛華控股”;
2024年10月23日,“泛華控股”更名為“智能未來”,股票代碼從“FANH”變更為“AIFU”。
涉及的產品
產品計劃:
員工持股計劃:投資10萬元-18萬元;
共同富裕計劃:投資金額a
20萬元≤a<50萬元,r=7.5%(單利)
50萬元≤a<200萬元,r=8.0%(單利)
200萬元≤a<500萬元,r=8.5%(單利)
a≥500萬元,r=9.0%(單利)
共富尊享計劃和共富悅享計劃收益為8.8%(合伙人/管理人為深圳泛海資產管理有限公司)
案件始末
產品推出與擴張
2019年:員工持股計劃啟動
2019年,泛華保險推出“員工持股計劃”及相關理財產品,名義上僅限員工或簽約代理人參與,“員工持股計劃”與深圳普益磐石資產管理有限公司合作,宣稱通過投資泛華金控(后更名“智能未來”)股票,提供年化收益率7%-8.5%。投資門檻10萬-18萬元,限內部員工或簽約代理人參與,合同顯示底層資產為泛華金控(后更名為泛華控股)的股票分紅,吸引部分員工投資。
爭議點:部分非員工投資人通過“開泛華工號”購買該產品,涉嫌違規擴大銷售范圍。
2021年,部分投資者在初始產品到期后選擇復投,未贖回本金。
2022年,產品范圍擴大,新增“共同富裕計劃”“共富尊享計劃”等,起投金額提高至20萬元以上,并引入非員工投資者。部分非員工通過虛構工號參與投資,涉及資金規模逐步擴大至近90億元
2023年左右:部分投資者被要求簽署股票轉讓與代持協議,將原計劃的資金轉為購買泛華控股(美股代碼FANH)和華普集團(美股代碼HPH)的股票及期權。部分投資者在代理人游說下簽署協議,但未充分了解風險。
風險暴露與公司應對
2024年3月,泛華系公司開始更名:普益財富更名為“華普集團(Nasdaq: HPH)”,泛華金融更名為“深泛聯”,泛華控股計劃更名為“智能未來”。市場質疑此舉為規避監管或轉移資產。
2024年7月:全國多地(湖南、四川、廣東等)8000余名投資者被告知產品無法兌付,涉及金額約90億元。問題產品包括“員工持股計劃”“承創私募基金”“普益紅”等,底層資產均為泛華及華普股票。泛華內部解釋稱資金用于購買泛華和華普集團股票,但兩家公司股價暴跌(智能未來跌83%,華普集團跌96%),導致流動性危機。
2024年9月:泛華金融更名為“深泛聯”,稱因“品牌升級”。
2024年10月23日,泛華控股更名為“智能未來”(Nasdaq: AIFU),創始人胡義南在視頻演講中承認募資規模達90億元,包括員工持股計劃和私募基金類產品,但未提及兌付問題。
華普集團股價全年暴跌83%,泛華股價同步崩盤,底層資產流動性枯竭。
2024年12月,寧波金融監管局受理針對泛華聯興的舉報,指出相關產品非保險業務,建議投資者向公安部門反映。同期,泛華賬上現金僅剩1.94億元,凈資產不足3億美元,兌付能力受質疑。
危機升級與后續處理
2025年1月27日,胡義南宣布因“個人原因”辭去智能未來和華普集團CEO、副董事長所有職務,稱將通過資產證券化解決資金問題,承諾2月8日支付首筆款項。但投資者對方案缺乏信心。公司管理層動蕩加劇。
2025年2月8日:胡義南宣布啟動首筆回款,按“凈本金1%”比例分配資金。部分投資者收到款項,但多數反映金額不足1%,引發進一步爭議。
兌付方案爭議:泛華提出五種方案(如轉信托份額、分期付款、折價兌付等),但均要求投資者承擔損失,簽約率僅75%。
監管介入:廣州經偵部門啟動核查,律師指出產品底層資產為美國存托憑證(ADR),涉嫌違規換匯和跨境投資。
股價崩盤:智能未來股價跌至0.38美元,華普集團跌至0.25美元,進一步削弱兌付能力。
事件核心爭議焦點
1、產品合法性
非員工通過虛構工號參與“員工持股計劃”,涉嫌非法集資。
底層資產為境外證券(ADR),違反外匯管理規定。
2、公司治理問題
頻繁更名被質疑掩蓋風險,胡義南辭職引發管理層動蕩。
財報顯示2024年上半年凈利潤暴跌96%,現金儲備不足應對兌付。
公司操作爭議:頻繁更名、高層辭職,被質疑轉移風險、逃避責任。
當前進展(截至2025年2月12日)
投資者已向多地監管部門報案,案件處于核查階段,尚未有明確解決方案。
泛華嘗試通過資產剝離和戰略合作緩解危機,但市場對其信任度持續下降。
此事件反映了金融產品合規性缺失、跨境投資監管漏洞及企業治理風險,后續需關注司法程序與投資者維權進展。
來源: 金融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