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港交所規則,持續停牌超18個月,即面臨除牌風險。當代置業(中國)有限公司(下稱“當代置業” 01107.HK)停牌超17個月后,于9月14日復牌。但復牌當日即遭“霜打”,暴跌26.17%,報收0.079港元。
9月初,各地密集出臺樓市優惠政策,尤其一線城市出臺“認房不認貸”后,房地產股票出現一波上漲行情。但當代置業復牌之時,這陣行情剛剛過去。本就面臨流動性危機,當代置業一復牌就先被資本市場潑了一盆冷水。
不過,公司董事會主席兼總裁張鵬,似乎并不羨慕先前部分民營房企那波暴漲。當代置業復牌次日,他在個人微信公眾號發文表示疑問:被政策托起的市場,是真實的市場嗎?
2022年度,當代置業營收56.04億元,同比下降51.06%。9月18日,當代置業管理層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當代置業幾乎是唯一一家,還在使用四大會計師事務所的房企。
被政策托起的市場不是真市場?
日前,房地產刺激購房的政策頻出,尤其是一線城市“認房不認貸”政策釋放后,地產股乃至家居股均有一波上漲行情。但當代置業的復牌動作似乎緩慢了一些,并沒有跟上這波熱度,一復牌就被市場潑了一盆冷水,暴跌26.17%。
當代置業復牌次日,其董事會主席、總裁張鵬在其個人微信公眾號上發文表示:“房地產行業連續幾年受到重創,2023年,整體銷售沉悶了半年,到今年7月,銷售額再創新低,緊接著,政策一個接一個出,8月,掉頭起勢,民營上市地產公司短時間股價上漲夸張,可是這樣真的好嗎?用政策托起的市場,是真實的市場嗎?”
業內人士認為,近期各地積極推進的救市政策,尚未把房價和銷售量拉起來,倒是先把部分房地產股票拉起來了。
記者注意到,復牌首日即遭暴跌,當代置業并非孤例。融創中國、佳兆業等房企,復牌首日均曾出現暴跌。尤其今年4月,融創中國復牌當日股價曾腰斬。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部分房企的股價也有所回升。以融創中國為例,截至2023年9月15日,融創中國每股2.62港元,比復牌當日高出0.52港元。
10年前,當代置業在香港聯合交易所上市。2018年,港交所修改《上市規則》,連續停牌18個月的公司,港交所可對其進行摘牌。當代置業于2022年4月1日停牌,因此,進入今年9月后,當代置業要么抓緊復牌,要么面臨退市摘牌。
還差半個月即將觸碰摘牌紅線,當代置業終于復牌。按照要求,復牌前必須公告年報。復牌前一日,當代置業2022年報及2023中終于報姍姍來遲。
易居研究院研究總監嚴躍進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當代置業在最后的關鍵節點,重新擠入資本市場,這說明企業重視資本市場功能。
當代置業年報顯示,2022年度,其營收56.04億元,同比下降51.06%。對于營收下降的原因,當代置業解釋稱:主要因為交付的建筑面積減少及平均售價減少,導致物業銷售收入同期減少55.4億元。
根據年報,其2022年度虧損,由2021年的23.30億元增至49.05億元。也就是說,當代置業虧損翻番了。集團擁有人應占集團虧損也由2021年的20.55億元增至44.54億元。
當代置業管理層對本報記者表示,“(今)年初以來,受宏觀經濟下行和一些新的挑戰影響,金融領域風險增加,國內社會需求不足,民營房企大多如履薄冰,日子很艱難?!?/span>
從總資產來看,當代置業近4年來,2020年度總資產最高,達819.1億元。而2022年度總資產最低,為585億元。同日,當代置業還公布了2023年的半年業績,營業額33.34億元人民幣,同比上升37.9%,虧損收窄至10.02億元。
業內人士認為,復牌只是第一步,未來能否在資本市場站穩腳跟,要經受的考驗還有很多。嚴躍進對本報記者分析,各家復牌企業,都要認識到,企業債務問題以及與金融機構、供應商的關系等問題,是復牌后需要重點解決的。這些問題是促進企業經營穩健推進的關鍵問題。
當代置業:基于各項目不同情況,實現展期或償還
當代置業將2022年度房地產行業的形式概括為“風高浪急”。2021年房地產達到18萬億元的行業天花板后,一路下行至13萬億元。當代置業預測,今后行業規模將長期維持在10億元。
回顧2022年度,當代置業認為,房地產行業必須要走出一套不同以往的新模式,未來無論是賣方市場還是買方市場都會有深刻的變革,“三高”的模式已經成為過去,可能輕資產代建以及租購并舉的模式會逐步地落地,將培育新曲線,謀求新發展。
所謂“三高”,即高杠桿、高負債、高周轉。當代置業表示,會擯棄“三高”模式,將從追求規模轉變為追求品質、高效益、低負債的發展模式。當代置業還提到,未來民營企業所占份額,將隨之下降,也將催生行業的馬太效應,加速企業間的收并購。
近期,首付比例下調、多城宣傳“認房不認貸”等新一輪房地產利好政策密集發布,樓市迎來利好。當代置業認為,從短期來看,這一系列政策必定會產生一些積壓效應,能夠釋放一部分市場需求,這取決于大家對未來的預期和對發展的信心。但對于相關政策的中長期影響,當代置業則表示:“保持謹慎樂觀”。
當代置業方面分析,當下市場恢復取決于兩個要素:第一,行業恢復性政策進一步落地,帶動購房者消費恢復和積壓需求局部釋放;第二,企業端信心回調和資本市場對房地產行業信心提升,以助力市場復蘇。
值得提到的是,當代置業的年報表述頗具激情,其表示:“公司上下熱血未涼,鏖戰險境,定將走出低谷,迎來黎明,向光而行。”
不過,當前對當代置業來說,還面臨著現實冷酷的“流動性危機”。截至今年6月,其流動性負債446.49億元人民幣,這比其流動資產還要多出大約16億元人民幣。
當代置業管理層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爆發流動性危機以來,項目的正常運轉出現嚴重問題。經營過程中,公司通過優化成本、釋放結余等措施,保障項目收支平衡。此外,當代置業也申請了紓困資金、工抵房等非現支付方式,推動項目進展。
當代置業管理層還表示,境內債務是公司面臨的一個重大風險,公司堅持單一項目單一方案化解,基于各項目不同的情況,實現展期或償還。必要時通過法律程序以最大化保護公司利益的項目,實現公司層面的債務余額持續降低。
未來,面對宏觀政策和行業走向的不可預測性,當代置業會怎么走?其表示,將回歸一線和二線城市,結合行業的輪動周期和資源稟賦,積極獲取增量項目,摒棄規模道路,走上品質道路。
此外,當代置業還透露,會積極創新和探尋主業之外的新興增長點,在科技生態、基金平臺、產業孵化和股權投資等領域布局落子。
來源:華夏時報 記者 于麗麗 李貝貝
主管單位:中國反腐敗司法研究中心
主辦單位:企業廉潔合規研究基地
學術支持:湘潭大學紀檢監察研究院
技術支持:湖南紅網新媒科技發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