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中國出口“新三樣”,電動汽車、鋰電池、光伏產品有望成為人民幣走出國門、走向國際化的有力支撐。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全國工商聯副主席、通威集團董事局主席劉漢元建議,政府應該支持中國企業、中國資本加快出海步伐,在廣大欠發達國家和“一帶一路”沿線投資建設新能源項目。
截至2024年底,中國電動汽車、鋰電池、光伏產品在全球的市占率分別達到85%、79.8%、70.4%,具備較大的領先優勢。光伏產業方面,中國的高純晶硅、硅片產能占全球的比重超過95%,電池超過90%,組件超過85%。
劉漢元認為,中國光伏產業具有領先優勢。在應用端,中國光伏新增裝機連續11年位居全球第一,累計裝機連續9年居全球首位,光伏已成為我國裝機量第二大電源,預計明年、最晚后年將成為我國裝機量第一大電源,并逐步成為主力電源。
從成本看,近十年來,光伏發電成本下降了90%以上,全球范圍內光伏發電成本降到了1到2毛每千瓦時,成為最經濟的發電方式;從能源投入產出看,制造光伏系統全過程消耗的電力,在電站建成后半年內即可全部收回,整個生命周期回報的電力是投入的50倍到100倍,是典型的“小能源”換“大能源”產業。
根據機構測算,如期實現2050年碳中和目標,全球總共需投入215萬億美元資金。隨著“新三樣”產業鏈出海,預計未來二三十年可撬動50萬億-100萬億人民幣走出國門,有力支撐其成為與美元比肩的全球貨幣。
對此,劉漢元建議,應加大力度支持“新三樣”產業鏈出海,推動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建議政府積極引導,加大政策驅動力度,推動中國“新三樣”產品、產線、技術、人才、服務、EPC走出去,全產業鏈集體走出去,有力支撐并加快人民幣國際化進程。
他提出的具體措施,包括由政府相關部門牽頭搭建“新三樣”跨境貿易信息共享平臺,針對技術性貿易壁壘、管制措施、碳足跡認證等及時解讀并向企業宣貫,提升企業的預警和應對能力;簡化通關流程,提高通關效率,降低企業出口成本;引導產業鏈上下游供需有效銜接,形成緊密配套關系,著力增強“鏈主”企業帶動力,推動上下游優勢互補,有力提升產業鏈韌性及整體競爭力;設立專項資金,支持企業實施關鍵技術和設備攻關。
同時,劉漢元還建議進一步加快擴大國內光伏裝機應用規模,滿足實現“3060”目標所需的發展速度。他認為,面對能源轉型的迫切需求,以及國際貿易壁壘帶來的風險,應加大政策措施支持力度,進一步提升和加快國內光伏發電裝機應用,擴大裝機規模,同時兼顧其他能源的發展,有力支撐我國碳中和目標如期實現。
來源:財聯社
記者:劉夢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