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酷啦”變“泰褲辣”、“小狗”變“修勾”,“世界最大”變“世界蕞大”、自造成語“局里局氣”……當下,短視頻里錯字怪字頻出,有些甚至成為約定俗成的網絡熱梗,被年輕人廣泛運用。一些教育專家、家長對此表達了擔憂。
現象一:諧音錯字反成“熱梗”
“怎么有這么可愛的小狗狗!”一位寵物博主的短視頻中,一只可愛的柴犬咧著嘴仿佛在“微笑”,視頻里特意用加粗字體寫著“誰能抵擋這樣的修勾!”打開評論區,不少網友也紛紛跟著評論:“好可愛的修勾”“修勾勾”……
“修勾”是什么?如果不經常刷短視頻,可能讓人有些摸不著頭腦。其實,“修勾”是“小狗”的諧音。在如今的短視頻中,這樣的“諧音詞”頻頻出現,仿佛成了一種流行時尚。
“集美們,我來解救你們了!”視頻里,一位美妝博主把臉湊近屏幕,聲情并茂地介紹起了防曬經驗。她口中多次提到的“集美們”,其實是“姐妹們”的意思,也是因諧音而來,并在短視頻平臺上廣為流傳。“集美們,讓我康康你們的穿搭”“集美們,能問問你們做過最有用的運動是什么嗎?”“集美們,快記住這些護膚秘籍!”……記者在平臺上隨手一刷,就能看到眾多寫著“集美們必看”的短視頻。
類似的“諧音詞”還有不少。“真的栓Q了,家人們”“就挺禿然的”“快讓我康康”“然鵝”“泰褲辣”“沖鴨”……有的短視頻只有短短1分鐘,卻能反復出現七八次諧音詞。“我覺得這種詞挺好玩的,能拉近跟網友間的距離。”小秋是一位專門介紹各種言情小說的短視頻博主,在介紹小說時,會特意用一些“諧音詞”。
“諧音詞”卻可能潛移默化地影響到青少年。“對于一些平翹舌音本來就分不清的孩子來說,這類詞會增加學習難度,讓孩子更加疑惑。”教小學語文的衛老師就說,自己批改作業時,就能感受到諧音對于學生的影響。
現象二:自造成語及怪詞頻出
自造成語、自造詞語以及一些錯別字也常常出現在短視頻字幕里。
在一條超過26萬人點贊的短視頻中,一個小學生坐在教室的角落,一邊看著語文課文,一邊緩緩拿起玻璃杯喝水,不慌不忙的模樣讓網友忍俊不禁。在屏幕的左下角,字幕里寫著“小小年紀就局里局氣”。
“局里局氣”,這是網友自造的“新成語”,類似的說法還有“廳里廳氣”,拿來形容一個人頗有廳局級官員的做派。在很多搞笑短視頻中,這種自造成語成了一種詼諧表達,甚至被一些機構的官方賬號引用。
類似的自造詞語還有不少。“他一拳就打中了我的上巴。”一段采訪中,一位男子指著人中的位置猶豫地說出。隨后,這段采訪被眾多網友轉發,有網友評論:“你戳中了我的笑巴!”此后,網絡上就流傳起了“上巴”一詞。甚至,有網友還舉一反三造出了“肘巴”“眼巴”“心巴”等怪詞。“這條裙子的設計直接長在了我的心巴上!”在某品牌服飾的直播中,女主播一邊試穿裙子一邊說道。
除了自造成語,在短視頻的字幕中,也不乏成語用錯、錯字等情況。在一個打擊拐賣兒童的講解視頻中,男博主講述人販子的手段時說:“只要孩子離開你的視線幾秒鐘,人販子就已經帶著孩子逃之夭夭了”。匹配的字幕里,“逃之夭夭”卻被寫成了“逃之遙遙”。在一個探店視頻里,一位美食博主一邊吃著造型精致可愛的小甜品,一邊稱贊:“吃過它家的抹茶慕斯,別家的都黯然失色。”但字幕中,“黯然失色”被寫成了“暗然失色”。
此外,記者還注意到,短視頻字幕里,“的、地、得”的用法成為出錯重災區。針對錯字、用法錯誤等情況,短視頻博主小秋告訴記者,這主要是因為目前大部分博主都是利用編輯軟件來智能化生成字幕,但在語音識別的過程,難免有一些錯誤,“有時候視頻做得比較著急,來不及仔細校對。”
衛老師告訴記者,由于小學生模仿力很強,有的孩子會把一些自造詞寫進作文、周記等,并以此為時尚,還有一些孩子被長期刷到的視頻誤導了詞語的用法。
現象三:逃避審核用錯字替代
“小學一定要知道的15個‘蕞’成語知識,蕞昂貴的稿費——一字千金、蕞長的腿——一步登天……”在一條科普視頻中,列出了十幾個成語,但是“最”全部都被寫成了“蕞”。面向青少年的科普視頻卻錯字連連,引發了家長林女士的質疑:“本來是教孩子知識的,卻在潛移默化下給孩子形成了錯誤的引導。”
“你知道世界上蕞大的狗是什么嗎?”“泰國之蕞你知道幾個?”“我國有哪些世界之蕞”……記者搜索了一圈發現,短視頻中存在著大量的“蕞視頻”。“學了二十多年的最,為什么現在滿眼都是蕞?”一位網友在一條科普視頻下問出了不少人心中的疑惑。
科普視頻博主王先生給出了解釋:“因為平臺會對一些詞語進行審核,如果用了‘最’‘第一’等類似的詞就會有廣告嫌疑,可能會限制流量,所以就用其他詞語、符號來代替。”
正如這位博主所說,不少短視頻都會為了避免限流在字幕里出現錯字、符號,或者直接改換一種諧音說法。例如“金錢”被寫成了“J錢”,“買東西”被寫成了“M東西”,“直播間”被說成“啵啵間”,“賺錢”被說成“賺米”等。
錯字怪字該管管了
近年來,對于短視頻規范使用漢字的呼聲從未停歇。“短視頻濫用、誤用、錯用漢字的問題高發,對廣大用戶特別是青少年將產生非常消極的影響,對語言文字的規范認知與使用構成了巨大威脅,建議給予短視頻平臺制作、發布、使用語言文字以硬性約束。”在今年兩會期間,就有委員提出建議。
平臺也有意出手整頓此類情況。近日,抖音宣布更新關于規范表達的內容創作規則。新規規定,對違規視頻和賬號,平臺將持續加強提示甚至警示,如反復出現,則將對其進行處罰。同時,平臺將從青少年模式、投放廣告等多個維度加強治理,對在平臺投放廣告中存在不規范用語現象的用戶,進行提前預警并提醒修改。不過,對于目前網上普遍存在的錯字怪字現象,顯然難以單靠平臺規范,還有待多方共治。
根據浙江大學漢語言研究所發布的《近期互聯網語言文字規范調查報告》,網絡新詞頻現主要源自年輕網民追求新鮮的表達方式,同時也因部分網民追求“安全優先”,為規避相關規定而采用不規范表達。一些網民希望借助不規范表達規避相關規定,確保在交流中不因違法違規被處理,此類不規范用語占整體網絡新形式的30%。
《報告》還分析了近年來互聯網平臺突破傳統“規范要求”,出現詞語用法新形式、新內容的主要情況。從形式上看,插進拼音或英文字母(如“YYDS”“M東西”)、原本不能單獨使用的漢字被單獨使用(如“太‘尬’了”)、轉化語法類別(如“有事‘微’我”)等,占新形式出現整體數量的61%。從內容上看,臨時構造新詞(如“懂王”“雞娃”)、用舊形式表示新義(如“賢惠”表示“閑在家,什么都不會”)等,占整體的13%。
“漢語網絡語言是網絡生態環境下的新產物、新現象,既不能熟視無睹,聽憑自然發展,也不應該良莠不分,一棍子打死。”《報告》建議,對于新出現的“不規范”用詞應該分類處理。一些內容上有創新的詞語,體現出了網民需要新詞表達或者抒發新情緒,它們大多具有補充價值,豐富了現有詞匯,有些甚至會進入基本詞庫。但與此同時,對于一些為表達情緒宣泄、規避審核、容易形成錯誤引導的負面怪詞,則不應該提倡,應該最大程度地被規范。
來源:北京日報客戶端
主管單位:中國反腐敗司法研究中心
主辦單位:企業廉潔合規研究基地
學術支持:湘潭大學紀檢監察研究院
技術支持:湖南紅網新媒科技發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