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去庫存面前,利潤成了次要問題。
1
年底,各大樓盤再一次向價格底線發起沖擊。
某頭部開發商最近出了套新方案,在19個城市,開展較大幅度的以價換量。
調整最大的項目降幅達15%!
深圳 龍崗、龍華等高庫存區域,新盤所有優惠一口氣疊加,折扣力度最低可以到87折。
合肥 有樓盤打出75折優惠,還是市區產證。
成都 東部新區一樓盤,拿證價格15000-17000。
最近突然間降到9000,差不多打了6折!
結果被投訴“惡意降價、擾亂市場”。
沈陽 某知名樓盤幾乎打5折,備案價最高24000,現在最低賣12000起。
一些二三線城市的別墅,已經有總價打4折的了。
更夸張的是,還出現了很多賣房新花樣。
怕降價,沒關系!
有樓盤承諾,從買房到項目全部售罄,給你提供保價服務。
要是新的備案價和折扣比購買價格低,可以要求開發商退差價。
錢不夠,沒關系!
有樓盤針對置換客戶,推出了先買后賣。
老房子開發商幫你去賣,指定日期內房子賣不掉,開發商配合退房。
你有張良計,我有過墻梯。
每年12月都要沖業績,今年這波價格戰,比以往來的更猛。
甚至保利不久前給各個地區公司下發了新的考核指標,單獨增設“存量去化指標”考核。
沒完成的就要扣分,輕的扣獎金,重的直接炒魷魚,代價很大。
看來,開發商是真的著急了!
2
怎么可能不急!
今年前三季度,全國累計新開工面積7.2億平方米,同比下跌23.4%。
降幅比1-8月又收窄1個百分點。
圖片來源:中指數據CREIS
雖然開工量在減少,竣工面積卻在增加。
前三季度,全國房屋竣工面積反而同比增長了19.8%!達到4.9億平方米。
這一增一減,讓累積的庫存越來越不健康!
數據顯示,全國現房庫存每年都在以10%的增速增長。
數據來源:克而瑞
你能想象一個城市全是賣現房的畫面嗎?
比如武漢。
過去兩三年,武漢樓 市行情低迷,成交不活躍。
很多體量大、去化慢的項目,都由期房熬成了現房。
以至于市場上90%的項目都是現房、準現房的狀態。
還有北方經濟重鎮天津,現房銷售就高達50個,其中不乏知名開發商。
北京 按照在售現房的條件去檢索,出現的新房項目超過80個。
這些現房庫存會積壓大量資金,時時刻刻都在吞噬利潤!
而且隨著全新的低價項目入市,這些老庫存的價格壓力會越來越大。
更何況,在這條賽道上競爭的還有大量次新二手房!
6月,成都二手房掛牌破20萬套,12月掛牌破22萬套。
短短半年時間,掛牌一直在攀升。
與此同時:
重慶 通過鏈家掛牌銷售的二手房超過24萬套;
天津 掛牌銷售的二手房已經超過18萬套;
蘇州 二手房已經掛牌超過17萬套;
西安 二手房已經有接近12萬套;
鄭州 二手房掛牌量也不少,超過12萬套;
……
二手掛牌的次新房越來越多。
它們沖進市場,一定會分流新房的購買需求。
進一步加劇存量戰場的競爭壓力!
新房疊加次新房同時去庫存,時間緊任務重!
這么看,能不急嘛!
如今頭部開發商幾乎都在爭分奪秒去庫存。
上半年,萬科銷售額的71%都來自年初的庫存。
龍湖也強調,老庫存尤其是現房項目,要抓緊換成現金流。
碧桂園7月發布的現房銷售政策,針對的就是今年內竣工交付的準現房。
保利去年就開始刻意減少開工面積,以平抑庫存壓力。
還有華潤、中海、招商、綠城等多家開發商,也都全面拉響去庫存警報。
大戰一觸即發!
3
除了住宅,一些開發商也在出清其他大宗資產。
比如商鋪、寫字樓、酒店等等。
上個月,華僑城2.71億元掛牌成都文旅發展33.33%的股權,之后再次掛牌11.45億元將西安曲江新區的太平坊項目搬出。
緊接著又掛牌南京華僑城歡樂濱江商辦大樓地塊,轉讓底價2.48億元。
一連3宗資產,底價合計約16.6億元!
幾乎同一時間,大悅城控股發布公告:
已成功出讓旗下上海鵬利置業所有股權,目前交易已完成。
從11月初開始,金地陸續掛出旗下部分位于一線城市的優質項目。
同時還計劃出售深圳環灣城項目部分股權予福田投資。
此外,近期珠海萬達商管在和投資人溝通的過程中透露,萬達擬出售旗下位于一、二線城市的萬達廣場以換取流動資金,目前還在洽談。
今年前11個月,全國收并購交易中,商業資產出售總規模達1046億元!
圖片來源:克而瑞
現在,不管規模大小的開發商,都有一個共識:
收緊投資,降低開工量,減少庫存積壓!
這里有必要了解一下目前全國土地市場的新形勢。
前段時間,財政部發布了今年前3季度財政收支情況。
其中,土地出讓收入大跌20%!
截止到今年11月末,有近5成百強開發商還沒拿地。
單看11月,拿地金額TOP100中,有近7成開發商沒有新增土儲入賬。
受庫存壓力的影響,開發商拿地周期還會被繼續拉長!
4
最近碧桂園內部出現了新動靜。
前幾天,碧桂園召開內部會議,宣布了一連串的區域合并和人事任免名單。
通知稱:
要全力確保“保交付”戰略目標的實現,故而決定對相關區域及人員做出調整。
這次合并之后,整個碧桂園區域數量從28個減到了21個。
除了碧桂園,中海也合并了一些區域,金茂則干脆讓區域平臺吞并了城市公司。
資產規模收縮,拿不了那么多地,所以要縮編,要精簡隊伍。
與此同時,險資也開始撤離了。
上個月,中國平安正式對外宣布:
目前沒有持有碧桂園控股有限公司的股份。
這意味著,曾經作為碧桂園第二大股東的中國平安,已經清倉碧桂園。
要知道,在2016年,中國平安的持股比例一度超過10%。
沒想到,如今分手竟這么干脆利落!
除了碧桂園,中國平安早在2022年末就徹底清倉了旭輝。
同時也在去年減持了金茂。
還有保利發展公告稱公司股東泰康人壽減持公司股份8177萬股。
減持后泰康人壽在保利發展的持股比例降到6.31%。
此外,新華人壽、大家人壽、前海人壽等險企今年也陸續減持了地產股。
這些房地產的隱形地主們,撤離的邏輯很清晰,投資開發商是出于收益考量,現在退出也是同樣的原因。
開發商自救,迫在眉睫!
來源:米筐投資
主管單位:中國反腐敗司法研究中心
主辦單位:企業廉潔合規研究基地
學術支持:湘潭大學紀檢監察研究院
技術支持:湖南紅網新媒科技發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