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網信辦近日曝光一批典型案例,揭開了一些網絡賬號寄生企業、吸血自肥的黑幕。
這些網絡“黑賬號”,像寄生蟲一樣,專門瞄定企業、吃定企業。有的通過散播企業不實信息,收取“滅火費”;有的惡意解讀企業數據,脅迫開展合作;有的打著專業測評旗號,給錢則吹捧、不給就打壓……凡此種種,不一而足。
營造并呵護良好的網絡生態環境,是我們每個上網者應盡的義務。個別自媒體“黑賬號”寄生企業,蓄意損害企業利益,污染網絡環境,違背了公序良俗、觸碰了法律底線,必須嚴厲打擊。
“黑賬號”寄生企業,難看的吃相,稱得上五花八門。
有些“黑賬號”披著“第三方”外衣,以輿論監督、科學測評等為幌子,選擇性發布信息,侵犯企業權益。
比如,“小牛說車”就把自己包裝成專業汽車測評博主,為博眼球、吸流量,多次發布短視頻,歪曲捏造事實,被網友戲稱為“野雞測試”。
“小牛說車”的惡行引起多家車企起訴,賬號持有人顧某某被法院判定故意歪曲、捏造事實,侵犯相關企業名譽權,要求刊登致歉聲明,賠償經濟損失。
有些“黑賬號”簡單粗暴,不擇手段蹭企業熱點。
比如國家網信辦近日通報的“墨子商業論”,惡意解讀某企業股權結構、產品包裝圖案,嚴重損害了企業形象;“奇偶派”對某公司年度財報進行負面解讀,然后脅迫企業簽訂商業合作協議;“橡果商業評論”蹭炒涉企熱點,抹黑攻擊企業……
有些“黑賬號”更為惡劣,不惜捏造不實信息,或者干脆散布企業謠言。有的甚至淪為企業“打手”,專門替別人攻擊中傷競爭對手。
“黑賬號”的種種行為,萬變不離“錢”宗。不管是散布虛假信息、播發要挾文章,還是拼接爆料“黑幕”、用AI炮制“高科技謊言”,最后都會指向一個“錢”字:賬號主體與企業接觸要錢,才是真正目的。
“黑賬號”作惡,但不少企業卻深感無能為力、難以對付。有網民形容,“黑賬號”就像寄生在企業身上的寄生蟲,既讓人討厭,又無可奈何。
一般地,涉企侵權信息搜羅好之后,就會有人拿著這些負面信息向企業討要“封口費”。如果企業不就范,這些信息不管是否屬實就會發布出來,甚至還被添油加醋,造成重大輿情,逼著企業聯系刪帖,再索要所謂的“服務費”。
“黑賬號”寄生的企業,許多是中小微企業,沒有專門部門和資源應對負面輿情。有的企業缺少處置輿情經驗,考慮到維權過程繁瑣,明知對方是憑空抹黑,但為了息事寧人,往往以花錢消災了事。
也有一些企業依法維權,但進展并不順利。有企業主坦言,對方來要錢時,都是以“商業合作”為外衣,看似合理合法,跟“敲詐勒索”不搭界。即便向相關部門舉報,也常常因為取證難、確定損害后果難,后續處理往往難以跟進。
“黑賬號”“背刺”企業的影響顯而易見:一些企業品牌聲譽受到影響,難以安心生產經營;一些企業產品滯銷,良好的發展勢頭被憑空打斷;更有企業從此一蹶不振,多年都翻不過身來。
企業不容“黑賬號”寄生吸血。
嚴打“黑賬號”寄生企業,凈化營商環境,對激發市場活力、促進各類市場主體發展壯大,具有重要意義。
去年,《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意見》明確提出“培育尊重民營經濟創新創業的輿論環境”。
近年來,國家網信部門也出臺相關文件,明確涉企網絡侵權信息的類型,并連續出重拳開展治理,彰顯了嚴打吃企“黑賬號”的堅定決心,體現了保護企業和企業家合法權益的鮮明態度。
剎住“黑賬號”寄生自肥、破壞網絡生態的惡行,是建設利于企業健康發展的風清氣正輿論環境的重要一環。
整治“黑賬號”作惡,有必要進一步壓實網站平臺主體責任。強化熱搜榜單等重點環節管理,建立完善部門協作機制,健全舉報受理處置機制,降低企業維權成本。
相關部門也應持續深入開展涉企違法違規信息和行為整治,依法嚴厲打擊以負面輿情為要挾的敲詐勒索等不法行為。對“黑賬號”涉惡行為,發現一起、查處一起,始終保持高壓態勢。
當然,要不怕被人黑,企業也要走得端、行得正,做到遵紀守法、誠信經營。一旦發現來了“寄生蟲”,要敢于拿起法律武器積極維權,決不向“黑賬號”委曲求全甚至低頭配合。
來源:新華社
記者:張麗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