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靈康藥業因涉及兩起合計1.5億元的違規資金拆借,集團、實控人和相關高管被合計處罰400萬。
事實上,早在今年1月,靈康藥業就公告披露公司及其實控人同時被調查,成為2023年第一家被證監會立案調查的上市公司。
不過相對于實控人被罰,其從2019年開始的業績連年下滑似乎是其更難解決的難題。雖然,公司并未披露2022年年報,但根據其業績預告顯示,預計2022年虧損1.57億元至1.96億元,同比上年下降338.23%至397.4%。
靈康藥業指出是受疫情和藥品集采的影響導致公司營收下滑。
從其2022年半年報看,其銷售費用超過8000萬,占營收比例超過40%;而研發支出只有超過1000萬,占營收比例的5%。
銷售、研發費用倒掛,創新性不足仿佛是其業績失速的主要癥結。
不過,雖然業績失速,但公司分紅卻從不手軟,大股東頻頻減持,通過減持及分紅,公司實控人及大股東目前累計獲利超過7億。
實控人違規占用1.5億資金,大股東通過減持、分紅,累計獲利超7億
事實上,此次被爆出的違規資金占用時間發生在2021年。
經查,2021年1月4日、3月10日,靈康藥業實際控制人、董事長陶靈萍與公司財務總監兼董事會秘書張俊珂指使、組織相關人員以借款的名義,將靈康藥業資金分別向控股股東全資子公司浙江靈康益冠實業有限公司(簡稱“益冠實業”)轉款10000萬元、5000萬元,占靈康藥業2020 年經審計凈資產絕對值14.80億元的10.14%。
依據《上海證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規則》相關規定,上述關聯交易系應當及時披露的事項、應當立即予以公告的重大事件;靈康藥業應在2021年半年報中披露上述關聯交易,但靈康藥業直到2021年年度報告才予以披露。
這筆交易在后來的年審中被會計師發現,年審會計師對此出具帶強調事項段的內部控制審計報告,靈康藥業也收到上交所的監管工作函,上交所詢問靈康藥業的公司內部控制是否出了問題。
事后,靈康藥業采取了整改措施:向靈康益冠收取了資金占用利息149.38萬元,并表示將完善公司內控制度,進一步提高持續規范運作能力及信息披露水平。
不過,靈康藥業未按規定進行披露,導致信息披露不及時及2021年半年度報告存在重大遺漏。
根據相關規定,中國證監會西藏監管局擬決定:對靈康藥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給予警告,并處以一百萬元罰款;對陶靈萍給予警告,以靈康藥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實際控制人身份處以一百五十萬元罰款,以靈康藥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身份處以五十萬元罰款,合計處以兩百萬元罰款;對財務總監兼董事會秘書張俊珂給予警告,并處以一百萬元罰款。
值得注意的是,該企業的危機還不止于此,成立于2003年12月,2015年5月在上交所上市的靈康藥業是典型的家族企業,陶靈萍、陶靈剛和陶小剛兄妹三人均為前十大股東。
根據2021年年報顯示,其中董事長陶靈萍直接持股6.76%,通過完全控股的靈康控股集團有限公司持股47.68%,個人持股高達53.77%,加上陶靈剛持股1.38%和陶小剛持股2.26%,兄妹三人控股高達57.41%,對公司擁有絕對的控制股權。
不過,去年12月,公司公告,大股東陶靈剛將在今年2月1日-4月17日減持0.37%的公司股份;此外,據同花順I問財數據顯示,上市以來靈康藥業股東累計減持套現3.09億,其中實控人、控股股東累計套現2.9億。
與此同時,靈康藥業上市以來累計分紅8.21億,按最新陶靈萍、陶靈剛兄妹累計持股上市公司57.41%股份計算,陶氏兄妹累計獲得分紅4.71億。
也就是說,上市以來,靈康藥業在陶氏兄妹的控制管理下,實現了超過7億的回報。
銷售、研發費用倒掛,業績成長失速
公開資料顯示,靈康藥業公司主營業務以仿制藥為主,主要涉及腸外營養藥、抗感染藥和消化系統藥三大領域,一共有114 個品種、共 202 個藥品生產。
其中,腸外營養藥注射用丙氨酰谷氨酰胺市場份額位列行業第二,消化藥注射用奧美拉唑鈉市場份額位列行業第三;注射用石杉堿甲為國內少數的劑型品種,用于治療老年癡呆癥和重癥肌無力。
隨著我國醫藥工業的發展,靈康藥業的業績在2019年以前呈現逐年上升的趨勢,2019年年報顯示其歸母凈利潤一度突破2億;不過,2019年以后其業績則連年下滑。
根據其發布的2022年業績預告顯示,預計2022年虧損1.57億元至1.96億元,同比上年下降338.23%至397.4%。
對此,靈康藥業表示,受疫情影響,進院診療人次下降,需求下降導致公司部分產品銷量下降。同時,公司部分產品受到集采政策影響,銷量大幅下降,導致公司營業收入下降。另外,近年受醫保控費、一致性評價、帶量采購政策的推進,藥品價格整體有所下降,且由于環保成本上升,導致部分原材料價格有所上漲。綜上原因導致公司2022年年度業績預虧。
CIC灼識咨詢執行董事劉立鶴指出,隨著醫保價格控制以及集中采購政策的進一步拓展,對于生物類似藥、普通仿制藥等創新性不足藥品,難以維持之前一級市場的高溢價。
從靈康制藥2022年半年報不難看出,其依然以仿制藥為主,2022年上半年,公司實現營業總收入2.00億元,同比下降58.09%;歸母凈利潤3588.55萬元,同比下降47.83%。
不過,其中銷售費用卻超過8000萬,占營收比例超過40%;而研發支出只有超過1000萬,占營收比例的5%。
銷售、研發費用倒掛,創新性不足仿佛是其業績失速的主要原因。
“經過多輪集采后大品種仿制藥業務逐漸接近‘應采盡采’,頭部企業對仿制藥業務的依賴性降低,將重心轉向創新藥領域。企業仍需迎合集采促進技術創新和產品升級的大趨勢,進一步提高自身競爭力,避免仿制藥銷售利潤影響帶來的大幅沖擊。”劉立鶴說。
來源:藍鯨財經
主管單位:中國反腐敗司法研究中心
主辦單位:企業廉潔合規研究基地
學術支持:湘潭大學紀檢監察研究院
技術支持:湖南紅網新媒科技發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