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值一度超520億,這家公司為何被要求退市?
A股年報披露季結束一個多月后,資本市場迎來一波“優化”,數家上市公司相繼發布退市公告。
6月9日晚間,隨著深交所的披露,退市名單上增加了*ST必康、*ST大通、*ST中潛三家公司,它們自6月19日起進入退市整理期。
這其中,*ST必康是陜西省延安市首家上市公司。該公司于2018年10月由江蘇南通宣布遷址陜西延安,股票簡稱由此前的“必康股份”變更為“延安必康”,由此改寫延安市上市公司數量為“零”的局面。
不過,延安市引進的這家上市公司,在過往數年間問題頻出,多次因信披違規、虛假財務記賬、非經營性資金占用等問題受到監管部門的警告和處罰。
自2002年12月成立,此后20年間*ST必康經歷了借殼上市、更名、遷址,以及財務造假等諸多折騰,到如今被財務類強制退市。該公司市值在巔峰時期的2018年一度超過530億元,而最近一次停牌前股價為3.23元,對應市值僅為40.49億元。
隨著一紙退市公告,A股少了一家“問題公司”,延安市上市公司數量也降至為1家。
觸及財務類強制退市
據《財經》記者了解,*ST必康此番退市,是因為觸及財務類強制退市標準。
深交所公告顯示,*ST必康2021年度財務會計報告被出具了“無法表示意見”的審計報告,公司股票交易被事實退市風險警示;2022年作為風險警示后的首個年度報告,再次被出具“無法表示意見”,觸及深交所《股票上市規則(2023年修訂)》“財務類強制退市”相關條例,故深交所決定公司股票終止上市。
在*ST必康2022年審計報告中,作為審計機構的深圳正一會計師事務所表示,*ST必康子公司三年以上的應收賬款無法實施全面有效的審計程序,無法確定對2022年財務報表的影響。此外,對于*ST必康相關工程事項,審計機構無法獲取充分、適當的審計證據,從而無法判斷對財報的影響。
“審計機構對上市公司財報一共有5種審計意見,‘無法表示意見’算是比較嚴重的一種,僅次于‘否定意見’,其實就是對公司財報的可信賴度投了棄權票。”無錫一家會計事務所合伙人告訴《財經》記者:“像*ST必康這樣連續兩年被出具‘無法表示意見’,說明該公司財務報表已經相當混亂了。”
*ST必康在6月9日晚間發布的公告中表示,公司股票終止上市后,將轉入全國股轉公司代為管理的退市板塊進行股份轉讓。公司將盡快聘請股份轉讓服務機構,委托其提供股份轉讓服務,并授權其辦理證券交易所市場登記結算系統股份退出登記,辦理股票重新確認及全國股轉公司代為管理的退市板塊的股份登記結算、股份轉讓服務等事宜。
延安市首家上市公司
*ST必康曾是延安市首家上市公司。
在2019年1月,延安市政府新聞辦公室就2018年全市經濟運行介紹中提到:“引進江蘇必康藥業實現上市公司‘零’突破。”
2018年9月,位于江蘇南通的必康股份發布公告稱,該公司與延安市政府簽署了《戰略合作框架協議》,雙方將開展深度合作,“努力實現地方經濟建設與企業發展相融互動,建立長期穩定的戰略合作伙伴關系”。
上述協議可以看出,延安為了引進必康股份,從而實現上市公司“零”突破,展現出了很大的誠意。
按照約定,延安市政府作為國有資本戰略投資者,指定相關國有投資平臺公司以協議轉讓的方式受讓必康股份不低于5%的股份,從而成為公司新股東,除股權合作外,雙方未來不排除其他多種合作模式,包括但不限于合作研發新產品,新的項目落地、共同開發國內、國際醫藥市場;同時將盡全力支持公司設立必康集團財務公司,該財務公司將成為延安市首家企業財務公司,完善延安市現有金融產業結構,強化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
必康股份方面則承諾,將公司的注冊地址遷入延安市,同時企業名稱變更為“延安必康制藥股份有限公司”,股份簡稱也變更為“延安必康”。
就在該消息發布的同一日,必康股份發布股權變動報告顯示,延安市政府指定的延安市鼎源投資有限責任公司(下稱“鼎源投資”)通過協議轉讓方式,受讓公司實控人李宗松持有的7661萬股,占公司總股本的5%,轉讓總價暫定為19.48億元。
通過國資真金白銀入股的形式,延安市實現了上市公司“零”的歷史性突破。不過必康自身的質地卻存在很多問題。
財務造假埋退市伏筆
2015年底,江蘇上市公司九九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實施重大資產重組,陜西必康制藥集團控股有限公司(下稱“陜西必康”)作價70億元,完成借殼上市,之后更名為必康股份。
陜西必康成立于1997年,實控人為李宗松、谷曉嘉夫婦,后依托著并購等方式,相繼拿下多家制藥企業,發展為一家專注于中成藥、化學藥品及原料藥等生產和銷售的公司。借殼上市后,李宗松夫婦于2018年以245億元身家成為江蘇南通首富。
就在成為延安市首家上市公司之后,李宗松夫婦及必康股份的諸多問題逐漸暴露。2020年10月,經過證監會立案調查近7個月之后,將其相關問題公布于眾。
經查明,在2015年至2018年間,上市公司控股股東及其關聯方非經營性占用上市公司資金44.97億元;同時為了掩蓋上述關聯方非經營性占用上市公司資金情況,上市公司通過虛假財務記賬、偽造銀行對賬單等方式,導致上市公司相關年度報告披露的貨幣資金賬實不符,存在虛增貨幣資金情形。此外,該公司信息披露不準確、不完整,存在誤導性陳述。
這也意味著,自借殼上市以來,李宗松及其控制的陜西必康,就存在諸多問題;對延安來說,其首家上市公司并未如一開始所預料的那般優秀。
在2020年爆雷之后,雖有監管部門的頂格處罰,但公司仍“屢教不改”,像證監會陜西監管局2021年12月下達《行政監管措施決定書》顯示,2020年10月以來,該公司新發生7500萬元非經營性資金占用,且未依法披露。
對于該公司的相關情況,延安方面應該有所察覺。上述提到的,由延安市政府指定的戰略投資者鼎源投資,在股權轉讓協議簽約后支付8億元作為預付款,不過因沒有完成股份轉讓,雙方2020年4月解除協議,李宗松方面依約要退回相關款項。后因李未能如期退款,鼎源投資向法院提起訴訟。
如今隨著*ST必康的退市,注冊地在延安的上市公司,只剩三達膜(688101.SH)一家。與延安必康的情形類似,三達膜也是一家“外來戶”。其前身為三達(廈門)環境工程有限公司,主要從事膜技術開發與應用,為過程工業的分離純化與污廢水資源化提供膜技術應用的解決方案。該公司在2017年主板IPO申請遭否之后,于2018年9月將公司住所由廈門市變更至延安市,隨后申請科創板上市,于2019年如愿,成為延安市第二家上市公司。
三達膜營收從上市當年的7.42億元,增至2022年的12.59億元,凈利始終維系在2億元以上。但增收不增利的情形也不容忽視,像今年一季度,在營收同比增23.62%的情況下,凈利潤卻同比降15.6%。按照6月12日收盤價13.12元計算,該公司市值43.81億元。
2023年1月,延安市政府官網發布了《推進企業上市掛牌三年行動計劃(2022-2024年)》,其中提到,要“著力提升上市公司質量,及時防范和妥善處置上市公司退市風險”,同時“力爭三年新增境內外上市企業1家以上、‘新三板’掛牌企業2家以上,省級上市后備企業達到20家”。
來源:財經雜志
主管單位:中國反腐敗司法研究中心
主辦單位:企業廉潔合規研究基地
學術支持:湘潭大學紀檢監察研究院
技術支持:湖南紅網新媒科技發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