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經紀公司亂象叢生,中國銀行間市場交易商協會 (下稱“交易商協會”)“出手”整頓。
近日,交易商協會公告稱,經調查發現,天津信唐貨幣經紀有限責任公司(下稱“天津信唐”)經紀人員在交易撮合過程中,利用信息優勢,有意向經紀客戶編造虛假報價信息以制造價差,同時虛構交易對手,安排特定賬戶介入交易鏈條賺取價差收益。
交易商協會表示,經自律處分會議審議決定,對天津信唐予以警告、責令整改的自律處分,對涉事兩名經紀人員予以嚴重警告、認定不適當人選2年的自律處分。
在金融市場里,貨幣經紀屬于中介服務機構,亦是金融市場規范的維護者。在業內人士看來,提高交易人員的專業素養和風險意識,加強培訓和教育,同時須對違規行為進行嚴厲打擊,才能維護市場公平和透明。
經紀人被認定不適當人選
官網資料顯示,天津信唐是經中國銀監會2012年01月17日批準開業的貨幣經紀公司。其股東方有中信信托有限責任公司、中央短資有限公司、天津信托有限責任公司共同投資設立的天津首家貨幣經紀公司,注冊資本為人民幣6000萬元。
目前,控股股東為中央短資有限公司持股62%,今年5月谷村龍太郎獲批成為天津信唐董事長。
據交易商協會披露的調查情況顯示,此次風波涉及的交易標的為“21云南債33”,該債券是一只地方政府債,發行規模54.56億元,債券期限為10年。
在交易撮合過程中,天津信唐的兩名經紀人背離誠實守信、公平公正的基本原則,利用經紀業務信息優勢,有意編造虛假報價信息和虛假交易對手,故意制造買賣價差并安排特定賬戶賺取不當交易利益,損害了其經紀客戶的正當利益。
業內人士對《華夏時報》記者分析稱,由于貨幣經紀公司在銀行間市場屬于中介機構,市場上普遍交易債券也都是通過經紀公司促成合作。之所以編造虛假報價信息和虛假交易對手,該人士分析稱,可能是經紀人為了盡快促成交易而采取的不良做法。
經濟學家、新金融專家余豐慧在接受《華夏時報》記者采訪時,經紀人編造虛假信息等方式通常包括散布不實消息、夸大或縮小債券風險、發布虛假交易數據等。
“在這種情況下,他們可能會通過各種渠道傳播虛假信息,以引起市場波動,從而獲利。此外,他們還可能會利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獲取未公開的內幕信息,從而操縱市場。”余豐慧分析稱。
交易商協會認為,涉事經紀人員的行為損害了經紀客戶的利益,嚴重背離經紀業務基本原則,違反相關自律規定要求。而天津信唐未能防范上述行為發生,對人員監督管理不到位。
根據銀行間債券市場相關自律規定,經自律處分會議審議,對天津信唐予以警告;責令其針對本次事件中暴露出的內部控制及從業人員管理問題進行全面深入的整改;對兩名直接責任人員以嚴重警告,認定不適當人選2年。
對于最新整改進度,《華夏時報》記者多次致電天津信唐,截至發稿,電話未有人接聽。
繼續加強自律管理
貨幣經紀公司最早起源于英國外匯市場,服務對象僅限于境內外的金融機構。
我國原銀監會曾在2005年8月8日公布的《貨幣經紀公司試點管理辦法》中指出,在我國試點運行的貨幣經紀公司是在電子技術等手段的支持下,專門從事促進金融機構間資金融通和外匯交易等經紀服務,并從中收取傭金的非銀行金融機構。
伴隨著我國金融市場快速發展和市場開放程度不斷深入,貨幣經紀行業整體規范水平有待提升。
近年來,交易商協會修訂發布了《銀行間市場貨幣經紀業務自律指引》(下稱《自律指引》),并在交易即時通訊工具使用、貨幣經紀報價及數據展示等方面制定發布了相關規范。
《自律指引》提出,經紀商應建立完善的業務內部控制和風險管理體系,根據所從事業務的性質、規模和復雜程度,建立并有效實施覆蓋全業務環節的內部控制制度、風險管理制度和業務信息系統,對業務實現全流程監督。
今年的8月30日,金融監管總局等五部門發布《規范貨幣經紀公司數據服務有關事項的通知》(金發〔2023〕6號)(簡稱《規范通知》),對貨幣經紀公司進行數據處理、向市場提供數據服務等行為做出規范。
可以預見的是,監管層對該行業上下游逐漸加強監管。
針對上述案件,在交易商協會看來,部分貨幣經紀公司的內部管理存在薄弱環節,從業人員合規意識和執業操守欠缺,貨幣經紀行業整體規范水平有待提升。
IPG中國區首席經濟學家柏文喜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對于從業人員,相關機構也應建立起完善的風險管理制度和內部控制機制,確保交易合規性和風險可控。同時加強對市場信息的收集和分析,及時發現潛在風險點并采取相應措施。
交易商協會也表示,各貨幣經紀公司及其從業人員應嚴格遵守相關監管規定和自律規則要求,確保合規穩健展業。下一步,交易商協會將繼續加強銀行間市場貨幣經紀業務自律管理,制定完善相關自律規則,加大違規查處力度,不斷凈化市場環境,維護市場正常運行秩序。
目前我國共計發放了六張貨幣經紀牌照,分別是上海國利貨幣經紀有限公司、上海國際貨幣經紀有限責任公司、平安利順國際貨幣經紀有限責任公司、中誠寶捷思貨幣經紀有限公司、天津信唐和上田八木貨幣經紀(中國)有限公司。
來源:華夏時報-網易號(記者劉佳)
主管單位:中國反腐敗司法研究中心
主辦單位:企業廉潔合規研究基地
學術支持:湘潭大學紀檢監察研究院
技術支持:湖南紅網新媒科技發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