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百度副總裁謝廣軍之女涉嫌參與“開盒”事件引發熱議,再次將個人隱私安全與網絡暴力問題推至公眾視野。當300元便能輕易買斷一個人的隱私,當“人肉搜索”成為網絡暴力的幫兇,我們不得不追問:在數字化時代,普通人的安全感究竟該如何守護?
一句簡單的評論,竟成為一場噩夢的開端。某網友在社交平臺對一明星行程作出"頭等艙不算魔鬼行程"的評價后,遭到粉絲群體圍攻。更令人心寒的是,當攻擊者發現其孕婦身份后,惡意詛咒“生畸形兒”,并通過“開盒”手段將其微博ID、電話、住址等隱私信息全網曝光。從理性討論到個人信息裸奔,從網絡爭執到現實騷擾,這場風暴揭示的不僅是飯圈文化的扭曲,更是普通人面對數據黑產與網絡暴力時的脆弱。而面對洶涌的惡意,個體只能選擇“刪掉評論、注銷賬號,等待言論平息”——這種無奈的退讓背后,是對維權成本高、取證難度大的現實妥協。當隱私成為他人手中的“武器”,當網絡暴力突破屏幕侵入現實,個體的尊嚴與安全該由誰來捍衛?
從記者調查來看,隱私泄露的渠道已形成一條完整的灰色產業鏈。海外社交平臺的群組中,“查戶籍”“查開房記錄”等業務明碼標價,甚至聲稱與“條子”合作分賬。只需一個身份證號或手機號,個人生活的核心隱私便如同商品般被交易。更令人心驚的是,此類違法行為參與者中不乏未成年人。他們利用法律對刑事責任年齡的限制,肆意侵犯他人隱私,甚至組織大規模網絡暴力,將虛擬空間的戾氣轉化為現實傷害。
“開盒”行為涉嫌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侮辱罪等多重罪名,但問題關鍵在于執行與落地。未成年人違法者如何追責?跨境數據交易如何監管?平臺審核責任如何強化?這些問題亟需更細致的制度約束。此類案例若不能形成有效震懾,便可能助長“法不責幼”“法不責眾”的僥幸心理,讓灰色產業更加肆無忌憚。
企業廉潔合規研究基地指出,守護隱私安全,需要多方合力。平臺應加強關鍵詞過濾與群組監管,切斷信息交易渠道;執法機關需提升跨境協作能力,對數據黑產鏈條實施精準打擊;家庭教育與社會引導更應重視未成年人的法治教育,避免技術能力淪為作惡工具。對于普通民眾而言,提高隱私保護意識、謹慎分享個人信息,是抵御風險的第一道防線。
數字技術本應為生活賦能,而非成為刺向個體的利刃。當“開盒”成為一門生意,當隱私淪為廉價商品,我們需要的不僅是事后的法律追責,更是事前防線的筑牢。唯有讓違法者付出應有代價,讓監管跑在技術前面,才能讓每個人在數字時代安心行走于陽光之下。
執筆人:吳佳琪 企業廉潔合規研究基地疑案研究部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