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科學網對曾多次組織膠濟鐵路歷史遺存調查的山東建筑大學齊魯建筑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姜波的采訪
膠濟鐵路作為我國較早修建的鐵路動脈,深刻影響了20世紀初至今沿線的社會、經濟和文化風貌。不同時期的膠濟鐵路遺產融入到當地的城市生命與人們的生活之中,從而形成獨特的歷史文化廊道。今年山東省提出,將膠濟鐵路線作為該省文化體驗廊道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吸引了不少文博愛好者的關注。膠濟鐵路遺產包含哪些內容?其保存現狀如何?曾多次組織膠濟鐵路歷史遺存調查的山東建筑大學齊魯建筑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姜波就相關問題接受了本報記者的采訪。
膠濟鐵路遺產具有多重歷史價值
中國社會科學網:膠濟鐵路具有線性文化遺產的特征,而100多年的膠濟鐵路史又關聯著近代工業與近代城市的發展與演變。當您對膠濟鐵路遺產展開調查時,您是如何界定膠濟鐵路遺產的范疇?請您談一談,膠濟鐵路遺產的性質和價值?
姜波:膠濟鐵路屬于《下塔吉爾憲章》定義工業遺產的范疇,因此其遺產范圍包括與膠濟鐵路相關的建筑、機械、車間、工廠、選礦和冶煉的礦場和礦區、貨棧倉庫,能源生產、輸送和利用的場所,運輸及基礎設施,以及與工業相關的社會活動場所。膠濟鐵路沿線近現代工業遺產可以歸納為呈線性分布的、具有多重歷史見證價值及功能屬性的特殊工業遺產。
從膠濟鐵路的多重價值來看,膠濟鐵路是中國最早建設運營的鐵路之一,是膠濟鐵路是山東境內的第一條鐵路。其建造和運營歷史與中國近現代一系列重大事件和歷史人物緊密相連,使膠濟鐵路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被看作是中國近現代社會歷史發展的縮影和紀念碑。近代膠濟鐵路的修建還改變了山東原有的經濟格局,使山東的經濟重心東移,即由運河沿岸轉移到膠濟鐵路沿線,帶動沿線農工礦業的發展,促進山東近代城市和工業的發展,膠濟鐵路見證了山東沿線城市的興衰史。沿線城市都有保存完整的“歷史文化街區”,是近代鐵路遺產的杰出代表。此外,膠濟鐵路具有較高技術價值和藝術價值,是近代鐵路工程、管理技術水平、城市化進程和建筑設計、建造水平的實證。
中國社會科學網:我們注意到膠濟鐵路沿線保留了不同歷史時期的站臺建筑,形成不同的藝術風貌。這些近代站臺建筑具有哪些特征?
姜波:是的,膠濟鐵路站臺建筑從早期的德國古典主義、德國青年派到中西合璧風格到后來的現代主義風格,代表了山東近代建筑的幾種主要風格。膠濟鐵路沿線近代建筑的風格特點可以概況為以下三種。第一種是以青島為核心包括大港、高密、膠州、坊子等站房建筑多采用德式建筑風格,其中青島站及大港站采用了德國浪漫主義風格。第二種是以中式屋頂作為主要設計元素,采用西方建筑立面處理方式,通過不同的空間組合形成的中西合璧的建筑形式,例如坊子、濰縣、張店等站房建筑。第三種是以濟南為核心的站房建筑形式則受當時濟南開放的城市文化環境影響,建筑類型呈現多樣化的發展趨勢,既包括了采用傳統的德國古典主義的設計手法,創造了無論從建筑體量和設計手法都具有典型的西方文化元素的商埠區火車站,以及具有德國古典式建筑特點融合了中國傳統屋檐形式的黃臺火車站。可以說,膠濟鐵路沿線站房建筑風格迥異、形式多樣,具有較強的藝術價值。
系統評估膠濟鐵路近現代建筑
中國社會科學網:您在90年代初就開始關注膠濟鐵路,21世紀以來多次組織團隊對膠濟鐵路沿線建筑展開系統性的田野調查工作。根據您和團隊的調查,膠濟鐵路沿線近現代建筑的分布與保存情況如何?請您介紹一下,您和團隊對這些遺產的評估結果。
姜波:從最早開始參與相關調研算起,我對膠濟鐵路的關注已有近30年。為了更加準確詳細地掌握膠濟鐵路沿線工業歷史遺存的現狀和為今后全線的保護工作做好基礎數據的普查統計,2016—2018年期間,我和同事們帶領山東建筑大學調研團隊對膠濟鐵路開展大規模田野調查,參與調研的國內外師生共計50多人,調研膠濟鐵路近現代建筑560余棟,算是對膠濟鐵路的家底進行全面的梳理。
膠濟鐵路沿線近現代工業遺產呈線狀分布,按照現在的行政區劃可以分為青島段、濰坊段、淄博段、濟南段,各段主線首尾相連呈東西連續的線段式分布,其中濰坊段規模最大。淄博段由張店站向南延伸,作為膠濟鐵路支線,構成南北向軸線。膠濟鐵路沿線建筑整體情況尚好,但是仍有一批具有珍貴歷史價值的工業遺產建筑損毀或被拆除,造成了無法挽回的損失。
我們曾對膠濟鐵路周邊建筑進行評估,共調研膠濟鐵路周邊的近現代建筑560余棟,以改革開放以來的新建建筑居多。周邊建筑中健康度Ⅰ類建筑占65%,Ⅱ類建筑占22%,Ⅲ類建筑占7%,不詳占6%。說明周邊建筑普遍質量較好。
膠濟鐵路周邊建筑中建筑風貌與近代建筑風貌基本一致的占32%,相協調的占42%,不協調的占15%,極不協調的占11%。說明周邊建筑大多數風格與近代建筑一致或相近,但是仍有26%的建筑影響、破壞了膠濟鐵路沿線鐵路遺產的整體風貌。膠濟鐵路近現代建筑在建筑位置、規劃格局、建筑形式方面基本保持現狀。在選取的73處代表建筑中,真實性A級占47%,B級占38%,無法評估的占15%。真實性較高。
膠濟鐵路沿線近現代建筑殘損現象普遍存在,木結構常見殘損現象為開裂、腐朽、蛀蝕等,砌體結構常見殘損現象為風化、酥堿、墻體開裂等,混凝土結構常見的殘損現象為開裂、屋面與墻體開裂滲水、鋼筋銹蝕等。在對膠濟鐵路沿線近現代建筑進行現狀修繕時,部分建筑的使用單位改變了原有建筑的格局及門窗樣式,使用現代材料和工藝,使其真實性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
口述調查揭示膠濟鐵路歷史社會面貌
中國社會科學網:物質遺存歷史的背后,是人類活動的歷史。膠濟鐵路影響了中國近代以來幾代人的社會生活,特別是與其密切相關的地方人群。聽說您近期正在組織有關膠濟鐵路的口述史調查。請您介紹一下,這項工作開展的初衷,目前進展情況和調查已有收獲。
姜波:口述史調查是一種獲得歷史信息的方法,通過與親歷者和見證者進行深入交流,收集和記錄他們的經驗和回憶,以便更好地了解歷史事件的詳細情況和影響。,我們發現很多書面資料對于膠濟鐵路歷史的描述都比較簡潔,難以全面地呈現當時的社會、經濟、文化等層面的真實情況,而口述史則能夠從更直接的角度獲取信息,使我們更貼近歷史的原生態面貌。因此,我們開展膠濟鐵路的口述史調查,旨在通過采訪當時經歷過或者親身參與了膠濟鐵路興建和運營的人員,并記錄下他們的生動經歷和感受,進一步呈現膠濟鐵路在當時社會生活中的真實影響。有助于我們更好地了解膠濟鐵路的歷史意義,同時也是為后來的研究者和人們提供更具有參考價值的資料。
近期,我們調研了濟南市堤口路鐵路宿舍的相關情況,鐵路宿舍位于濟南市天橋區堤口路153號,始建于1954年2月,是濟南鐵路局為職工建造的工人宿舍,也是濟南現存規模最大、保存程度最好的工人社區。目前,鐵路宿舍共計樓房62幢,居民約2000戶,配套建有濟南鐵路職工子弟小學及中學。鐵路宿舍公共配套設施齊全。無論原住居民數量還是社區完整程度均具有很強的代表性,鐵路宿舍是一個典型的工人社區。本次調研共訪談了11處戶型的30余位住戶。我們將調研對象分為三類分別為,以堤口路鐵路宿舍為榮的第一代居民、希望逃離堤口路鐵路宿舍的第二代居民以及涌入堤口路鐵路宿舍的外來租房群體。
從對堤口路鐵路宿舍的口述調研中,我們發現,就鐵路宿舍的歷史意義來看,鐵路宿舍是作為當時國家重點基建之一的膠濟線的職工居住地。宿舍不僅是職工們的家園,也承載著他們對鐵路建設事業的無限熱愛和辛勤工作的汗水。鐵路宿舍建立了自己的社區文化,職工們曾經舉辦過豐富多彩的活動和團體,形成了一個緊密的社區群體,讓每位居民都感受到家的溫暖。在這些居民的記憶里,鐵路宿舍是他們難忘的歷史場景。
隨著時代的變遷,鐵路宿舍的居民群體也已經經歷了多次交替,第二代居民秉承了他們的前輩們為建設鐵路事業作出的貢獻,也在自己的方面努力拼搏,但同時也感慨時間流逝,他們少了像前輩們一樣,擁有那份親手建設祖國鐵路的榮譽感。近年來,由于教育資源等因素的影響,有越來越多的外來人口選擇在鐵路宿舍附近租房居住。我們通過調研了解到,盡管環境良好且便利,但對于租房人群來說,他們更多的是看重宿舍周圍的配套設施和交通便利,對于鐵路宿舍的歷史價值和文化傳承很少關注。
記者 張清俐 張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