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在線10月12日訊(湘潭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陳姿雯 實習生 龐輝)日前,湘潭市市場監管局根據調查核實的情況以及人民法院審理查明的事實,對存在“提交虛假資料騙取公司設立登記、買賣轉讓營業執照、利用公司名義危害社會公共利益”違法行為的5家公司,依法作出吊銷營業執照的處罰決定,同時依照《市場監督管理嚴重違法失信名單管理辦法》,將其列入嚴重違法失信名單,當事人將被實施信用約束和聯合懲戒。這是《市場監督管理嚴重違法失信名單管理辦法》自去年9月1日施行以來,湘潭市首批被列入嚴重違法失信名單的企業。
經查,2020年8月,張某、袁某菘、聶某偉3人為圖財,動起了收買他人身份信息辦理營業執照和對公賬戶等,再銷售給網絡詐騙、洗錢等上游犯罪團伙用于資金走賬的歪腦筋。在他們授意安排下,2020年9月至10月,李某、劉某暉、方某某、楊某明等人通過網上個人身份實名認證,向市場監管部門提交了虛假的《房屋租賃合同》《股東會決議》《公司章程》,成功辦理了湘潭榮協貿易有限責任公司、湘潭朝霞商貿有限責任公司等5家公司的營業執照,并順利在銀行開設了企業對公賬戶“四件套”(即公司賬戶、銀行卡、U盾、密碼器)。
隨后,張某、袁某菘、聶某偉3人以1000-1800元不等的價格收買了這5家企業的營業執照和企業對公賬戶“四件套”,再按照1萬元/套的價格,出售給上游網絡犯罪團伙。
公安機關在打擊網絡詐騙專項行動中查實,這5家公司對公賬戶犯罪涉案總金額最多的近150萬元,受害人數上百人。2021年7月、2022年1月,人民法院按非法買賣國家機關證件罪,對涉案的多人分別判處6個月到4年不等的有期徒刑。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市場主體登記管理條例》規定,市市場監管局依法吊銷了涉案公司的營業執照。今后,涉案當事人不僅在注冊個體工商戶、企業或者擔任公司高管等方面受到限制,還將接受相關部門的聯合懲戒。
市市場監管局相關負責人提醒,營業執照是市場主體從事經營活動的法定身份證明。市場主體在申請營業執照時應深思熟慮,注冊成功后如長期停業,無需使用的營業執照及銀行賬戶應按程序及時申請注銷。特別要注意的是,提交虛假資料騙取注冊登記、買賣轉讓營業執照都是違法行為,一旦被用于犯罪活動,將承擔當事人的刑事責任。
主管單位:中國反腐敗司法研究中心
主辦單位:企業廉潔合規研究基地
學術支持:湘潭大學紀檢監察研究院
技術支持:湖南紅網新媒科技發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