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從東莞權威部門獲悉,東莞聯通此前因其代理公司員工違規搜集客戶不要的電話卡非法牟利而被行政處罰,處罰金額5萬元。此事一經披露,引發外界關注。
當前,電信網絡詐騙犯罪頻發,嚴重危害人民群眾財產安全,嚴重擾亂正常生產生活秩序。此類“違規開卡”的漏洞如何堵塞?運營商又將如何破解反電信網絡詐騙的難點?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近日就此獨家采訪了東莞聯通、東莞移動、東莞電信三大運營商。
案例:代理公司員工“違規辦卡”
近年來,東莞電信網絡詐騙案件頻發,逐步發展為當前刑事犯罪的主要問題。據統計,今年1月-5月,東莞電信網絡詐騙警情發案數前五的類型為:兼職刷單、冒充客服、虛假購物(服務)、投資理財、冒充公檢法,該五類案件占總案件的近75%。
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近日采訪獲悉,不久前,位于東莞市東坑鎮的一聯通代理公司員工違規搜集客戶不要的電話卡后,去各網絡平臺注冊賬號,非法牟利。記者了解到,相關部門認為中國聯通東莞分公司(以下簡稱“東莞聯通”)未履行好監管責任,有對其實施行政處罰的必要,東莞聯通因此被罰5萬元。
“犯事的員工不是我們聯通的人,是代理商。”東莞聯通表示,東莞聯通在代理商、代理商員工引入及管理上有明確規范,新引入的代理商及代理商人員,也有嚴格的審批流程及稽核要求,但代理商員工并非聯通自有員工,對其日常生產過程的管理會有一定難度。東莞聯通還表示,如今,還有不少電信網絡詐騙分子選擇雇人去開卡,而運營商的代理商因利益關系則有可能成為被雇傭者。
難點:開卡雇傭雙方已成產業鏈
記者了解到,各運營商聯席辦雖已建立對接群,確保信息互通有無,但據東莞聯通介紹,在實際操作中,代理商成為被雇傭者后,往往會狡辯說卡是被自己弄丟了且未來得及掛失,畢竟實際實施電詐的人的確也非被雇傭者。“這已形成產業鏈,被雇傭者配合電詐犯罪分子實施犯罪,也為甄別和破案增加了難度。”東莞聯通表示,據他們了解,開通一張電話卡+一張銀行卡+開通網銀,被雇傭者至少可獲利5000元。
除了很難甄別代理商的主觀故意外,被雇傭者的犯罪成本過低也是打擊防范電信網絡詐騙的難點。采訪中,東莞聯通坦言,即使被雇傭者被抓,但在現行法規框架下,對被雇傭者的懲罰往往過輕,這也是部分代理商愿意成為被雇傭者,協助電詐分子實施詐騙的重要原因。
應對:三大運營商強化源頭治理
在電信網絡詐騙活動高發背景下,號碼買賣、身份轉租存在市場“生存縫隙”,利益驅動了違規經營的產生。對運營商而言,源頭治理是關鍵,加大對違規網點、人員的懲治力度,加強對售卡網點、人員的規范管理,做到讓違規開卡“無利可圖”,違規操作“無縫可鉆”是運營商防范內部違規的重點。
記者了解到,在東莞聯通代理商員工的非法行為發生后,對該代理商渠道,東莞聯通按最高標準進行處罰,停止業務合作,關停該渠道下的所有工號,渠道納入黑名單管理,同時核查該代理商今年以來發展的開戶號碼,對異常號碼關停處置。此外,東莞聯通還對現行管理細則進行了檢查,在渠道引入上增加成立時間限制并增加押金標準等,同時要求代理商員工參加反詐培訓,培訓后經考試合格方可開展業務。
對于內部防范,中國移動東莞分公司則通過倒查溯源、二次核驗、建立異動模型等進行精準把控,提高違規門檻。一是對公安機關推送的涉案電話卡號,將核實開戶網點、銷售員工號信息以及從同一銷售員工號售出的所有電話卡資料,并配合公安嚴懲違規網點;二是身份信息二次核驗,避免不法分子組織遠程核驗復通;三是對公安機關推送的涉案卡號和公司模型監控的異常網點、人員開展重點監控,建立高危工號預警機制,相關數據同步提交公安進行多維研判,嚴格落地渠道管理要求,設置紅黃牌處罰機制,制定負面清單,嚴格清退。
據中國電信東莞分公司介紹,電信也在不斷優化反詐技術攻防手段。通過及時分析涉案號碼,把握涉詐特征,不斷提升技控精準度。據統計,東莞電信配合公安落實高風險漫游號碼應急處置,今年已累計踢網11余萬個號碼,成功破案36宗,配合搗毀窩點36個,抓獲不法分子/卡頭38名,繳獲GOIP設備(一種虛擬撥號設備)40臺。
對涉詐電話,運營商能否做到“一截了之”呢?東莞聯通告訴記者,實施詐騙時,犯罪分子通常人在境外,但聯系受騙者的手機和電話卡實際上在境內,他們通過境內窩點和設備遠程操作實施詐騙。同時,境外電信網絡詐騙分子往往通過網絡虛擬信號來聯系境內的用戶,而非通過電話信號,這些都增加了信號攔截的難度。(更多新聞資訊,請關注羊城派 pai.ycwb.com)
來源:羊城晚報?羊城派(記者 王雷 秦小輝 文聰)
主管單位:中國反腐敗司法研究中心
主辦單位:企業廉潔合規研究基地
學術支持:湘潭大學紀檢監察研究院
技術支持:湖南紅網新媒科技發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