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銀行處置不良資產壓力很大。
近日,多家銀行因“以貸收貸或以貸收息等方式掩蓋不良資產”被監管處罰。
通過此類方法處置不良資產,相當于銀行額外發放一筆貸款,用于借新還舊,短時間內銀行的不良率得以改善。但是,這樣做的話,銀行的信貸資產風險失真,掩蓋了銀行的貸款質量,不利于銀行股東或者監管部門對貸款風險的真實狀況作出準確判斷。長期可能會使不良貸款成倍增長,給金融機構帶來經濟損失。
多家銀行被罰
近幾年,違規處置不良資產的罰單仍然很常見,這其中農商行等中小銀行居多。就在本月,已有多家銀行因此被罰。
11月24日,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黔西南監管分局發布的行政處罰信息顯示,貴州興義農村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捧乍支行因“通過以貸收貸方式化解不良資產,套取獎勵”,被罰20萬元。
同時,時任貴州興義農村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捧乍支行行長被罰8萬元。
同日,銅鼓九銀村鎮銀行因“違規辦理借新還舊掩蓋不良”等兩項違規被罰40萬元。
還有更早之前,11月16日監管發布的一張罰單,山東桓臺農商行因“向不符合條件的借款人發放貸款、以貸收貸收息”被罰40萬元。
11月21日,焦作解放農商行工業路支行因“以貸還貸、虛假處置不良”,被罰款30萬元。
熱浪財經梳理發現,不只是“以貸收貸”、“以貸收息”等違規方式處理不良的罰單,此類違規更是花樣百出。
比如,通過信托計劃回購實現不良資產虛假轉讓出表;將貸款資金挪用于認購本行股份及不良資產;通過空存還款后再貸款平庫方式掩蓋不良貸款;還有借道銀行、企業進行不良資產非真實性轉讓,實現不良貸款虛假出表;以及通過調整貸款分類掩蓋不良貸款,這也是較為常見的罰單。
中小銀行處置不良壓力大
中小銀行違規處置不良資產違規被罰頻現,也側面體現出中小銀行在處置不良資產方面的壓力巨大。
每年年末,各大銀行都會制定下一年的計劃,還會制定年初的“開門紅”,主要任務就是信貸投放,但多數中小銀行還會將“清收”作為重點工作之一。
不過,中小銀行的主要處置不良方式仍然比較單一,大多通過內部員工完成,有的是當時發放貸款的信貸員,采取上門施壓清收;也有的直接通過法院訴訟。但是,上門催收費時費力,還存在合規風險,法院訴訟有效但需要排期等流程,效率也不高。
雖然市場上常見的處置不良資產方式還有很多,但對于多數中小銀行仍有困難。
像是發行不良資產ABS,大型銀行發行較多,一些中小銀行一方面專業程度不足,還有就是資產質量不佳,市場認可度不高。
還有與AMC公司交易,雖然今年年初個貸不良資產批量轉讓擴容,新增1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城市商業銀行、農村中小銀行機構。但從銀登網轉讓情況來看,中小銀行參與積極性不高。一方面,此類轉讓資產,價格往往不會太高,這就意味著銀行將會面臨巨額損失,撥備和資本金較小的銀行難以承受。另一方面,同樣是中小銀行資產質量認可度不高。
來源:熱浪財經(文 張戎)
主管單位:中國反腐敗司法研究中心
主辦單位:企業廉潔合規研究基地
學術支持:湘潭大學紀檢監察研究院
技術支持:湖南紅網新媒科技發展有限公司